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1 08:12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4-10 22:53
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4-10 23:00
质疑能力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潜在因素。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又有俗语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因此将质疑引进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热点和难点,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提问方法,不知道该从何种角度去提问。因此,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怎样的质疑成为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出发点。
二、教学实践
(一)结合不同类型文章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大体可以归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类。文章的文体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我给它归纳成“四大任务”。一,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这四大学习任务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质疑的出发点,因此,在进行质疑训练时,我有意识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将对这四大任务的质疑具体化。
1.写人文章的质疑
以《江姐》一课为例。在教学《江姐》一课时,从这四大任务出发,我和学生在初步讨论之后,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在写江姐时,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写作顺序)作者都写了有关江姐的什么事?(内容)江姐是怎样的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江姐的表现,来突出她的品质的?(写作手法)
2.记事文章的质疑
以《在炮兵阵地上》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在炮兵阵地上发生了什么事?(内容)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写作顺序)彭总是怎样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描写来展现彭总的优秀品质的?(写作手法)
3.写景文章的质疑
以《桂林山水》为例。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桂林的山水的?(写作顺序)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内容――从题目就一目了然,所以没作为质疑的重点)?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的那么美的?
4.状物文章的质疑
以《太阳》为例。学生归纳出的问题是: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太阳的?(写作顺序)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太阳很大、离我们很远、温度很高的?(写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点带面,简单地再现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不同类型文章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他们明确不同体裁文章该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引领自己的学习,并不断的在同类文章的学习中仿照质疑,进行强化,逐步养成质疑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质疑能力的目的。
(二)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
上面提到的从语文的“四大学习任务”出发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从表面到本质。因此,质疑能力培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学会质疑。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质疑思路。
初读一篇文章,我们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浅层次地体会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大体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课时提什么样的问题,是系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第一课时:从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质疑问题。
(在完成字词的学习、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一、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啊?
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的?
很显然,问题一涉及到的是课文内容这个问题;问题二,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问题三,涉及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问题四质疑的是写法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有了不同类型文章的质疑思路的基础,提出这四个问题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第一课时该提出怎样有价值的、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系统培养质疑能力,很显然,这样的质疑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此‘结合同学们的质疑,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通读全文一遍,思考全部问题。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看着四个质疑问题,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是作者写了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想说出作者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内容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体会描写景物的手法了。学生。此时,我及时加以质疑的指导:我们初步阅读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渗透结构的质疑)具体的细节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之后,再次组织学生,阅读剩余的内容,学生感受到开头是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是总结桂林山水如画一般美。
此时再次通观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在这时,我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此时,我们大家是不是该做一个反思:初读课文呢,我们首先该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体会之后自然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出:了解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总结、强化:第一课时应该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明确作者写作的思路――写作顺序,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目的性更强的领会作者的意图。肯定的同时,我随手写下了板书内容:写作顺序。 仿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通读课文,学生逐渐发现:通读之后,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生动,感情是怎样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不能够理解得到位。因此,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归纳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质疑思路:
一、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目的的初步体会
至于问题四,写作手法的应用与描写内容的、表现写作目的的关系,需要有另外的时间,深入体会。
第二课时:从写法入手,进行深层次的质疑。
在初步、整体的把握了课文之后,就进入了深入体会内容、情感、手法的环节。这时设计问题就要具体到课文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的把握,此时的质疑,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第二课时,设计问题时,我基本上是从第一课时的结束入手。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学生因此提出:下次课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得那么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语言的归纳,这就成为了第二课时的初步质疑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的?
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初步质疑问题,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体会的不断深入,问题会越来越精,越来越具有水平。在学习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将进入总结段落的学习时,一个学生在通读最后一段之后,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写桂林山水就写桂林山水吧,干嘛还写后面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无暇顾及到的,能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但是本着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则,我还是组织学生在深入探讨中体会这一段的精妙之处:把山水融为一体,增添了色彩、生气,使桂林山水更美。之后,反思同学的质疑,总结出质疑的另一个思路:可以抓住精彩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质疑,从而体会到,质疑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纵观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上从一片混沌,到初见眉目,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此,以苏格拉底的话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的提示:“问题是接生婆,她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质疑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我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研究。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又有俗语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因此将质疑引进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热点和难点,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提问方法,不知道该从何种角度去提问。因此,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怎样的质疑成为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出发点。
二、教学实践
(一)结合不同类型文章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大体可以归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类。文章的文体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我给它归纳成“四大任务”。一,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这四大学习任务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质疑的出发点,因此,在进行质疑训练时,我有意识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将对这四大任务的质疑具体化。
1.写人文章的质疑
以《江姐》一课为例。在教学《江姐》一课时,从这四大任务出发,我和学生在初步讨论之后,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在写江姐时,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写作顺序)作者都写了有关江姐的什么事?(内容)江姐是怎样的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江姐的表现,来突出她的品质的?(写作手法)
2.记事文章的质疑
以《在炮兵阵地上》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在炮兵阵地上发生了什么事?(内容)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写作顺序)彭总是怎样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描写来展现彭总的优秀品质的?(写作手法)
3.写景文章的质疑
以《桂林山水》为例。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桂林的山水的?(写作顺序)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内容――从题目就一目了然,所以没作为质疑的重点)?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的那么美的?
4.状物文章的质疑
以《太阳》为例。学生归纳出的问题是: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太阳的?(写作顺序)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太阳很大、离我们很远、温度很高的?(写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点带面,简单地再现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不同类型文章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他们明确不同体裁文章该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引领自己的学习,并不断的在同类文章的学习中仿照质疑,进行强化,逐步养成质疑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质疑能力的目的。
(二)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
上面提到的从语文的“四大学习任务”出发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从表面到本质。因此,质疑能力培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学会质疑。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质疑思路。
初读一篇文章,我们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浅层次地体会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大体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课时提什么样的问题,是系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第一课时:从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质疑问题。
(在完成字词的学习、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一、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啊?
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的?
很显然,问题一涉及到的是课文内容这个问题;问题二,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问题三,涉及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问题四质疑的是写法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有了不同类型文章的质疑思路的基础,提出这四个问题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第一课时该提出怎样有价值的、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系统培养质疑能力,很显然,这样的质疑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此‘结合同学们的质疑,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通读全文一遍,思考全部问题。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看着四个质疑问题,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是作者写了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想说出作者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内容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体会描写景物的手法了。学生。此时,我及时加以质疑的指导:我们初步阅读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渗透结构的质疑)具体的细节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之后,再次组织学生,阅读剩余的内容,学生感受到开头是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是总结桂林山水如画一般美。
此时再次通观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在这时,我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此时,我们大家是不是该做一个反思:初读课文呢,我们首先该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体会之后自然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出:了解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总结、强化:第一课时应该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明确作者写作的思路――写作顺序,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目的性更强的领会作者的意图。肯定的同时,我随手写下了板书内容:写作顺序。 仿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通读课文,学生逐渐发现:通读之后,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生动,感情是怎样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不能够理解得到位。因此,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归纳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质疑思路:
一、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目的的初步体会
至于问题四,写作手法的应用与描写内容的、表现写作目的的关系,需要有另外的时间,深入体会。
第二课时:从写法入手,进行深层次的质疑。
在初步、整体的把握了课文之后,就进入了深入体会内容、情感、手法的环节。这时设计问题就要具体到课文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的把握,此时的质疑,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第二课时,设计问题时,我基本上是从第一课时的结束入手。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学生因此提出:下次课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得那么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语言的归纳,这就成为了第二课时的初步质疑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的?
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初步质疑问题,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体会的不断深入,问题会越来越精,越来越具有水平。在学习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将进入总结段落的学习时,一个学生在通读最后一段之后,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写桂林山水就写桂林山水吧,干嘛还写后面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无暇顾及到的,能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但是本着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则,我还是组织学生在深入探讨中体会这一段的精妙之处:把山水融为一体,增添了色彩、生气,使桂林山水更美。之后,反思同学的质疑,总结出质疑的另一个思路:可以抓住精彩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质疑,从而体会到,质疑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纵观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上从一片混沌,到初见眉目,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此,以苏格拉底的话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的提示:“问题是接生婆,她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质疑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我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研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4-10 23:41
说起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很多人都会说:要把握好课堂45分钟,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的,好的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炒回锅肉,睡回笼觉,不但会弄得我们师生身心疲惫,而且让我们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的呢?今天,我就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抓好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到底要学生学会什么。我们要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情感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积淀等等,来设计、组织自己的教学。不能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不着边际的一问一答和喧闹嬉笑中流失,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将最基本的东西丢掉。不少教师弱化知识教育,对教材,无论是课前的“导读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我在设计《故乡》这一课时,在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分析,让学生学习用默读、跳读、精读和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内容,就是想培养学生解决学习一些内容较长文章的能力。
二、把好课堂教学的环节关
1、精心设计开场白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场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试想每堂课伊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2、巧选切入点,出奇制胜。一堂课就是一幕剧,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所以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地选择切入点,力争出奇制胜,是上好一节课的又一关键环节。恰当的切入点像投石激浪,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炬,激发他们的求知动机,突出课堂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那么,如何才能选好切入点呢?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抓文眼切入;二是从标题切入;三是从背景切入。有一位教师在上《傅雷家书两则》一课时,抓住了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的一个词——“坚强”,进行教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瓜熟蒂落,圆满结课。
(1)、借助音乐,巧留余韵。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便可有“余音悠长,绕梁三日”之奇效。
(2)、巧设结语,回味悠长。如果说教师的讲授语应力求做到言之有味,言之有物,言之有利的话,那么一堂课的结束语应当如撞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会给人悠悠的情思,很多很多的回味。
三、立足文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手脚放开了,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可取的。虽然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权威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四、坚持课堂改革,与时俱进
课堂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变被动的语文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体会,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对于教改空有口头热情,实际上对自己已走的教学之路习以为常,对澎湃的教改大潮无动于衷,对他人的改革成果不屑一顾。总觉得语文嘛,以前这么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现在这么教下去也一样出成绩,为什么非得改?也有的教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不满意,也想搞一点创新与改革,可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教参的大胆质疑还放不开手脚,把教完教材上的内容奉为课堂教学的绝对蓝本,不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和教参进行大胆取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本身的灵活进而影响到课堂。实际上,教材、教参、教案,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一种看法或解释、一种方式,而不是固定的、唯一的、不可否定怀疑的。教师应从教材、教参、教案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要有信心以平等的目光来审视它们,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出自己的东西或作出相应的调整。
五、善于用优美而指令明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注意力有极大的关系,若学生的思维能紧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对教师的指导能积极配合,开动脑筋思考,那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亲和力、感染力,能让学生听课如沐春风,感觉上课就是在品读优美的散文诗,在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教师的思路清晰,就能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带领着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明确地鼓励学生尽量地背诵,若不能背诵的,就有感情地朗读,既有背诵的挑战,又有感情朗读的兴趣调动。
六、充分利用广阔的课堂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杂志、电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甚至连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学生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教师,除了把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使用以外,教学挂图,工具书、朗读磁带等也不可忽视。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影(视)、网络等了解社会,顺应时代潮流,要让学生能融如社会,培养应变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有合适的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亲近大自然,积极挖掘、利用蕴涵在其中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中资源。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