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君子要配玉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3 05:36
- 提问者网友:了了无期
- 2021-05-02 15:43
5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5-02 15:56
玉,石之精美者也。中华先民,于石器雕琢中得到于凡石不同的玉,认为是神的恩赐,多用于制作礼器或作为高贵身份的象征。经过长期的品味,了解了玉的质性品德,冠于众石。孔子认为玉石有多种德性,“温润匀净,坚韧铿锵,光泽剔透却内敛深沉,最合君子之道。”认为玉石堪配君子。自此,玉石在中华词汇中成为了最高级的尊称、美号,也成为了品行高洁的君子的代表。君子佩玉,一是出于对玉的喜爱,二是因为玉石温润如脂,凝彩如油。柔和饱满的光泽渗透在内里,朦胧而唯美,刻苦而质实,正是君子“宽仁而中庸”的敦厚品德最好的注脚。古训有云:君子以德比玉。所以古代君子多佩玉,即使不是君子也喜欢佩戴玉石以显示自己有德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5-02 19:23
“佩玉”是佩饰的一种,在我国古代,佩饰主要是指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中国人佩玉之风习起源很早,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所说的“杂佩”就是指玉器佩饰。
佩玉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理想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早在新石器时代,玉作为一种“美石”,就与祭祀礼仪等观念性的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被人为地赋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下来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从这里可以看出,玉器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审美范畴,而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载体,成为儒家理论体系内核中的重要象征物,对玉的形而上的理论概括也就是在这一非同寻常的时代中基本完成了。郭宝钧先生曾总结道:“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至战国时代,这一观念体系已基本建立和比较完备,这种观念体系可以说是“后世玉器发展不衰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
- 2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5-02 19:17
说明高洁
- 3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5-02 18:34
以玉比德
- 4楼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5-02 17:17
雅致
- 5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5-02 16:55
说明高洁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