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对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22:25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03-21 12:02
八股取士对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3-21 12:40
八股文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考试内容和文章格式两个方面。通过考试选官,到底考什么内容?从隋唐科举制创立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或以对儒家经典的记诵为主(帖经),或以对当前国家统治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主(对策、对时务策),或以文章写作水平的高下为准。考试内容是考试指挥棒能否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随着宋代以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统治阶级的知识水平和从政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而思想意识对巩固王朝统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四书》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长期摸索出来的统治理论。程朱理学强调“明天理,灭人欲”,主要对象是统治集团以及作为其后备军的封建士人,而不是为了毒害广大人民。士人通过学习“程朱之说”,有利于树立起对王朝的忠诚和治理天下的公心,是解决“时弊”的一个有力手段。明朝科举考试基本内容,开始是《五经》、《四书》并重,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四书》成绩录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这种做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容易产生死记硬背之弊,而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发挥,又容易陷入“妄作主张”的境地。通过“代圣贤立言”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则不但要认真读经书,而且要读书得法,在认真阅读五经、《四书》及权威注疏之后,努力体会“圣贤之意”,真正做到“明天理,灭人欲”,掌握古代统治经验。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从考试内容上说,要求“代圣贤立言”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在古代社会中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手段。也就是说,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巩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传统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够找到的最好办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又称时文、制义、制艺等)。对科举取士来说,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仗工稳与否,标准很具体,使考官对内容大体达到要求的若干考卷,容易判定高下,避免引起纠纷争论。这在考生多,录取名额少的条件下,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的科举,从来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的标准,八股对仗就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章格式,到明清时期正式用于科举考试。也就是说,面对应举人数多而录取名额少的矛盾,在考试形式的设计中,强调容易判别高下的客观标准,防止考官的主观升降和徇私舞弊,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从考试内容上说,继承发展的是北宋以来所肯定的一种指导思想,即通过阐述经义,最有利于督促士人阅读《四书》、五经,体会圣贤心意,以培养、选拔合乎规格统治人才。从文章格式上说,继承发展的却是诗赋写作中的规矩准绳,以此种文学领域的规矩为楷模,经过长期摸索,演变而成的一种文章格式。这样一套制度,从最初指导思想看,决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陷士人于愚昧无知。但是在客观上,八股取士后来逐渐成为了禁锢思想的选官制度。尤其是八股对仗这种格式,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难度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另一方面,为了照顾排比对仗,内容又容易流于敷衍、空疏,所以明、清两代一直有人反对八股取士。可是,又不可能有更合理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国家体制内选官制度面临的困境。今天也有人反对高考,反对客观题的标准化、程式化,但我们现在确实找不到能够取代高考更好的公平选拨人才的办法,因为我们决不能退回到“保送”时代。
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这种做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容易产生死记硬背之弊,而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发挥,又容易陷入“妄作主张”的境地。通过“代圣贤立言”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则不但要认真读经书,而且要读书得法,在认真阅读五经、《四书》及权威注疏之后,努力体会“圣贤之意”,真正做到“明天理,灭人欲”,掌握古代统治经验。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从考试内容上说,要求“代圣贤立言”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在古代社会中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手段。也就是说,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巩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传统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够找到的最好办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又称时文、制义、制艺等)。对科举取士来说,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仗工稳与否,标准很具体,使考官对内容大体达到要求的若干考卷,容易判定高下,避免引起纠纷争论。这在考生多,录取名额少的条件下,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的科举,从来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的标准,八股对仗就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章格式,到明清时期正式用于科举考试。也就是说,面对应举人数多而录取名额少的矛盾,在考试形式的设计中,强调容易判别高下的客观标准,防止考官的主观升降和徇私舞弊,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从考试内容上说,继承发展的是北宋以来所肯定的一种指导思想,即通过阐述经义,最有利于督促士人阅读《四书》、五经,体会圣贤心意,以培养、选拔合乎规格统治人才。从文章格式上说,继承发展的却是诗赋写作中的规矩准绳,以此种文学领域的规矩为楷模,经过长期摸索,演变而成的一种文章格式。这样一套制度,从最初指导思想看,决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陷士人于愚昧无知。但是在客观上,八股取士后来逐渐成为了禁锢思想的选官制度。尤其是八股对仗这种格式,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难度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另一方面,为了照顾排比对仗,内容又容易流于敷衍、空疏,所以明、清两代一直有人反对八股取士。可是,又不可能有更合理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国家体制内选官制度面临的困境。今天也有人反对高考,反对客观题的标准化、程式化,但我们现在确实找不到能够取代高考更好的公平选拨人才的办法,因为我们决不能退回到“保送”时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3-21 13:01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基本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
(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 2楼网友:渊鱼
- 2021-03-21 12:52
利: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弊:
但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至于对现在的,影响就大了去了,科举制影响了世界.所以现在的各种考试制度里,你依然能够发现科举制的影子.具体情况你看看中考,高考,CET4什么就能看出来些什么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