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 长江、尼罗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墨累河、黄河、水文特征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2:37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1-26 04:29
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水量与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植被、土壤 高考可能用的着,多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1-26 05:15
密西西比河:
流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上游河段纬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为主,4月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现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冻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为洪水期,6 月出现最高水位,12 月为枯水期。由于西岸流经半干旱地区支流的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汇入后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径流量达1.34 万立方米 /秒,1~6 月为洪水期 ,4 月出现最高水位,10月为枯水期,含沙量大。干流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节变化明显;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节变化缓和。流域内大部分为平原,为美国中南部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生活用水。但中下游河段因比降小、河漫滩广阔,过去每当春夏,河水暴涨,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极易泛滥成灾,有美洲尼罗河之称。
长江: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亦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尼罗河: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埃及丹达拉附近的尼罗河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 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六十分之一。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由于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虽然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罗河这种不是由当地的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的河,称为客河。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士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刚果河:
刚果河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干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并两次穿越赤道,水量丰富的众多支流从赤道两侧相继汇人,使刚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稳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平均流量从夏季的30000m3/s至冬季的57000m3/s。从20世纪初所作的连续观测获得的最小流量为20000m3/s,而特大洪水流量为80000m3/s,平均流量为42000m3/s。如在金沙萨,刚果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变化最小的河流之一。但是,由于赤道南北流域范围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异,因而刚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涨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况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时期是9-l0月,中下游一年有两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由左岸支流洪水形成。左岸支流流域面积大,水量也较右岸支流大,故第二次洪水大于第一次洪水。
亚马逊河:
在奥比杜斯(Obidos)峡谷,河水受到限制,亚马逊河宽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为61公尺(200呎)馀,在巴西境内大部分河段深度超过46公尺(150呎)。从贝伦溯流而上有几处水深的记录达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鲁的边界距大西洋约3,219公里(2,000哩)处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无河心岛屿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宽度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间,当蓄洪区蓄满洪水时的河面宽度扩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亚马逊河每小时的平均流速约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滥时流速大为增加。
由於在整个流域内全年雨季的时间不一致,亚马逊河的上游每年有两次汛期,并交替受到发源於秘鲁安地斯山脉的支流和发源於厄瓜多尔安地斯山脉的支流的影响,前者的雨季为10∼1月,后者的雨季为3∼7月。这种交替影响到下游很远的河段方才消失,两次汛期逐渐融合为单一的汛期。因此,从11∼7月下游的河水缓慢上涨,达到高峰,然后回落,直到10月末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节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个大致等距离的地点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费(Tefe)高14公尺(45呎),奥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贝伦高4公尺(12呎)。内格罗河水在2或3月雨季开始后上涨,6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与亚马逊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来亚马逊河不受限制地蜿蜒於辽阔的洪氾区,出现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轭湖和近来废弃的故道。当淤泥和沉积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时,在洪峰期河水将溢出现在的天然河堤,冲刷出一条新河道。同样,新河道在几年或几十年内不断淤积,河流又会再次改道。尽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内河水是沿著笔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节仍不断有沉积物再次充填由河水冲刷出的宽阔河谷,并有大量的淤泥淤积於沉降盆地内。与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区的范围不算很大。淤积区一般宽19∼48公里(12∼30哩),周围为陡峭的悬崖。这些悬崖受到河水猛烈冲刷的地方,产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亚马逊河的所谓黑水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内格罗河、特费河及特龙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没有淤泥,部分原因是发源地的土质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浅碧玉色,因为它们同内格罗河一样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这些支流注入主流处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状、宽度和深度类似海上溺湾(漏斗形河口湾)。
海潮涨落的影响通常抵达距入海口约966公里(600哩)的奥比杜斯峡谷。一种称为波罗罗卡(pororoca)的激潮有时於春潮之前出现在河口湾,来势汹涌,水位不断上升,以每小时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进,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势不可当的水墙展开在主流及支流的浅水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积物估计有1,500万吨,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冲走,沉淀在圭亚那地区的沿海。一群时隐时现的岛屿和浅沙滩已在从北角(Cape Norte)稍北处向南并向内陆到沿亚马逊河口湾的北缘为止的长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带出现。
亚马逊河流域均处在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地区。流域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亚马逊热带雨林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均得到补偿,终年丰沛,季节变化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达69300亿m3,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为17.5万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万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于2万m3/s。河道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幅超过20m。由于亚马孙河的干流和右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对于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的水量起补偿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两次大洪水,高洪期发生于3~6月,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40%,次洪期出现于10~11月;而6~9月则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14%。
亚马逊河流域地势低平,河流比降较小(约为1cm/km),流速较慢,一到洪水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没中下游洪泛区(面积大约5万km2)两岸80~250km宽的平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呈现一片汪洋。平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的河宽也在5km以上,下游宽20km,河口段宽80km。因此,亚马孙河又有“河海”之称。
亚马逊河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的影响,河水带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冲走,所以未出现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湾,宽达320km,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当大西洋海潮入侵时,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顺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时高达4m)的潮头,潮水之大有时还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奥比多斯。大潮时,常形成5m高的水墙逆流而上,其声传至数公里之外,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当地人称之为“亚马奴”。
亚马逊河本身及其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大多数支流,由于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营养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带淡黄。而发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北部地质年代十分古老的内格罗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红(微红),并显强酸性(pH值为5.1)。当内格罗河在马瑙斯附近汇人亚马孙河后,一白、一黑的两支水流并排下流约80km,黑白分明,互不掺混。发源于巴西高原上远古岩层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则是清澈的。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最高(一般大于0.2kg/m3),说明这些河流容易受冲刷的影响,被称为白水河。发源于高原地区和大陆冲积层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悬移质泥沙含量最低(小于0.02kg/m3,如内格罗河)。主要发源于安第斯冲积层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为中等(0.05—0.1kg/m3,如普鲁斯河、雅普那河)。亚马孙河的悬移质分布季节性特别强,其原因在于亚马孙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积与重新移动和周期不同。亚马孙河每年携带人海的泥沙量约3.62亿t,在远离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黄浊的水流。
每年亚马逊河流域降水总量149000亿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亿m3为来自流域外部(主要来自大西洋一侧)的水汽;来自流域内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环)占23%(34000亿m3)。降水量中大约一半(73300亿m3,占49.2%)通过蒸发又回到大气之中;约69300亿m3(占46.5%)的径流流入大西洋,其余的6400亿m3(占4.3%)则包括渗漏损失(地下水补给)以及决定水量平衡诸要素的误差。
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Snowy)雪山海拔1826m的派勒特(Pilt)山西侧。源流从南向北流,与山脉平行流淌大约100km。流出山区后与普莱思河[Plain R.上游河段称吉黑(Geehi)河]及图马(Tooma)河相汇。与图马河汇合后向西流,穿过休姆(Hume)水库,在罗宾韦尔(Robinvale)附近接纳它的第二大支流马兰比吉(Murrumbidgee)河,继续向西北流,在文特沃斯市(Wentworth)接纳它的第一大支流达令(Darling)河,至南澳大利亚州的摩根后急转向南流322km,在距海77km处流人亚历山德里娜湖,最后在阿得雷德附近注入南印度洋的因康特(Encounter)湾。
干流全长2589km,流域面积3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径流量59.5亿m3。如以最长支流达令河计算,全长3750km,全流域总面积107.3万km2,径流总量227亿m3,可开发径流量13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0亿m3。从长度与流域面积来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陆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陆流量最大的河流,与达令河形成墨累—达令盆地。
黄河: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流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上游河段纬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为主,4月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现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冻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为洪水期,6 月出现最高水位,12 月为枯水期。由于西岸流经半干旱地区支流的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汇入后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径流量达1.34 万立方米 /秒,1~6 月为洪水期 ,4 月出现最高水位,10月为枯水期,含沙量大。干流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节变化明显;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节变化缓和。流域内大部分为平原,为美国中南部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生活用水。但中下游河段因比降小、河漫滩广阔,过去每当春夏,河水暴涨,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极易泛滥成灾,有美洲尼罗河之称。
长江: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亦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尼罗河: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埃及丹达拉附近的尼罗河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 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六十分之一。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由于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虽然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罗河这种不是由当地的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的河,称为客河。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士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刚果河:
刚果河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干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并两次穿越赤道,水量丰富的众多支流从赤道两侧相继汇人,使刚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稳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平均流量从夏季的30000m3/s至冬季的57000m3/s。从20世纪初所作的连续观测获得的最小流量为20000m3/s,而特大洪水流量为80000m3/s,平均流量为42000m3/s。如在金沙萨,刚果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变化最小的河流之一。但是,由于赤道南北流域范围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异,因而刚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涨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况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时期是9-l0月,中下游一年有两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由左岸支流洪水形成。左岸支流流域面积大,水量也较右岸支流大,故第二次洪水大于第一次洪水。
亚马逊河:
在奥比杜斯(Obidos)峡谷,河水受到限制,亚马逊河宽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为61公尺(200呎)馀,在巴西境内大部分河段深度超过46公尺(150呎)。从贝伦溯流而上有几处水深的记录达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鲁的边界距大西洋约3,219公里(2,000哩)处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无河心岛屿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宽度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间,当蓄洪区蓄满洪水时的河面宽度扩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亚马逊河每小时的平均流速约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滥时流速大为增加。
由於在整个流域内全年雨季的时间不一致,亚马逊河的上游每年有两次汛期,并交替受到发源於秘鲁安地斯山脉的支流和发源於厄瓜多尔安地斯山脉的支流的影响,前者的雨季为10∼1月,后者的雨季为3∼7月。这种交替影响到下游很远的河段方才消失,两次汛期逐渐融合为单一的汛期。因此,从11∼7月下游的河水缓慢上涨,达到高峰,然后回落,直到10月末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节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个大致等距离的地点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费(Tefe)高14公尺(45呎),奥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贝伦高4公尺(12呎)。内格罗河水在2或3月雨季开始后上涨,6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与亚马逊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来亚马逊河不受限制地蜿蜒於辽阔的洪氾区,出现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轭湖和近来废弃的故道。当淤泥和沉积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时,在洪峰期河水将溢出现在的天然河堤,冲刷出一条新河道。同样,新河道在几年或几十年内不断淤积,河流又会再次改道。尽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内河水是沿著笔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节仍不断有沉积物再次充填由河水冲刷出的宽阔河谷,并有大量的淤泥淤积於沉降盆地内。与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区的范围不算很大。淤积区一般宽19∼48公里(12∼30哩),周围为陡峭的悬崖。这些悬崖受到河水猛烈冲刷的地方,产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亚马逊河的所谓黑水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内格罗河、特费河及特龙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没有淤泥,部分原因是发源地的土质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浅碧玉色,因为它们同内格罗河一样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这些支流注入主流处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状、宽度和深度类似海上溺湾(漏斗形河口湾)。
海潮涨落的影响通常抵达距入海口约966公里(600哩)的奥比杜斯峡谷。一种称为波罗罗卡(pororoca)的激潮有时於春潮之前出现在河口湾,来势汹涌,水位不断上升,以每小时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进,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势不可当的水墙展开在主流及支流的浅水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积物估计有1,500万吨,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冲走,沉淀在圭亚那地区的沿海。一群时隐时现的岛屿和浅沙滩已在从北角(Cape Norte)稍北处向南并向内陆到沿亚马逊河口湾的北缘为止的长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带出现。
亚马逊河流域均处在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地区。流域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亚马逊热带雨林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均得到补偿,终年丰沛,季节变化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达69300亿m3,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为17.5万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万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于2万m3/s。河道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幅超过20m。由于亚马孙河的干流和右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对于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的水量起补偿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两次大洪水,高洪期发生于3~6月,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40%,次洪期出现于10~11月;而6~9月则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14%。
亚马逊河流域地势低平,河流比降较小(约为1cm/km),流速较慢,一到洪水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没中下游洪泛区(面积大约5万km2)两岸80~250km宽的平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呈现一片汪洋。平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的河宽也在5km以上,下游宽20km,河口段宽80km。因此,亚马孙河又有“河海”之称。
亚马逊河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的影响,河水带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冲走,所以未出现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湾,宽达320km,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当大西洋海潮入侵时,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顺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时高达4m)的潮头,潮水之大有时还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奥比多斯。大潮时,常形成5m高的水墙逆流而上,其声传至数公里之外,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当地人称之为“亚马奴”。
亚马逊河本身及其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大多数支流,由于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营养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带淡黄。而发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北部地质年代十分古老的内格罗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红(微红),并显强酸性(pH值为5.1)。当内格罗河在马瑙斯附近汇人亚马孙河后,一白、一黑的两支水流并排下流约80km,黑白分明,互不掺混。发源于巴西高原上远古岩层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则是清澈的。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最高(一般大于0.2kg/m3),说明这些河流容易受冲刷的影响,被称为白水河。发源于高原地区和大陆冲积层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悬移质泥沙含量最低(小于0.02kg/m3,如内格罗河)。主要发源于安第斯冲积层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为中等(0.05—0.1kg/m3,如普鲁斯河、雅普那河)。亚马孙河的悬移质分布季节性特别强,其原因在于亚马孙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积与重新移动和周期不同。亚马孙河每年携带人海的泥沙量约3.62亿t,在远离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黄浊的水流。
每年亚马逊河流域降水总量149000亿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亿m3为来自流域外部(主要来自大西洋一侧)的水汽;来自流域内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环)占23%(34000亿m3)。降水量中大约一半(73300亿m3,占49.2%)通过蒸发又回到大气之中;约69300亿m3(占46.5%)的径流流入大西洋,其余的6400亿m3(占4.3%)则包括渗漏损失(地下水补给)以及决定水量平衡诸要素的误差。
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Snowy)雪山海拔1826m的派勒特(Pilt)山西侧。源流从南向北流,与山脉平行流淌大约100km。流出山区后与普莱思河[Plain R.上游河段称吉黑(Geehi)河]及图马(Tooma)河相汇。与图马河汇合后向西流,穿过休姆(Hume)水库,在罗宾韦尔(Robinvale)附近接纳它的第二大支流马兰比吉(Murrumbidgee)河,继续向西北流,在文特沃斯市(Wentworth)接纳它的第一大支流达令(Darling)河,至南澳大利亚州的摩根后急转向南流322km,在距海77km处流人亚历山德里娜湖,最后在阿得雷德附近注入南印度洋的因康特(Encounter)湾。
干流全长2589km,流域面积3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径流量59.5亿m3。如以最长支流达令河计算,全长3750km,全流域总面积107.3万km2,径流总量227亿m3,可开发径流量13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0亿m3。从长度与流域面积来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陆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陆流量最大的河流,与达令河形成墨累—达令盆地。
黄河: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1-26 05:59
到百度百科找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