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01:49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3-21 11: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梁漱溟:“我不懂什么叫哲学”傅国涌 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个儒家”,熟悉他的美国人马歇尔、司徒雷登称他为“中国的甘地”,他对东西文化的认识,他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为抗日救国奔走的热忱,他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致力于推动国共和谈等言行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关于他已经有无数人写过无数的文字了,包括大部头的传记、评传,然而重点都放在他1949年或者1953年之前的思想活动上,也就是他的后半生,对其晚年的人生和命运语焉不详。刘克敌先生曾研究过陈寅恪,但他对梁漱溟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怀,他的故乡山东邹平就是当年梁漱溟搞过乡村建设的地方。早在20多年前他就读过梁自费出版的著作《人心与人生》,当时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象征性人物还健在呢。20多年后,他终于执笔完成了《梁漱溟的最后39年》。 1949年的梁漱溟其实只有56岁,对于未来还有着一肚子的雄心和大志,他在当年8月19日的日记中自负地说:“我于当前中国建国问题及世界文化转变问题,自觉有其责任,更无第二人代得。”类似的话在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正在那里办《光明报》的梁漱溟脱险归来时也说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自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是问题中人,而非学问中人,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目光向下,身上有一种宗教徒一般虔诚的理想主义。所以直到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他面对“哲学家”的称号,在1987年的一次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上诚恳地说:“我与哲学无缘。我不懂什么叫哲学。……我不喜欢哲学,我喜欢从事的是救国运动。……我一生的实践,都是搞事功,主要是乡村运动。”他的这番自白让与会的文人雅士大跌眼镜,也让那些吃哲学饭的专家学者不无尴尬。 不过,严格地讲他的成功都只是前半生的事,说“一生的实践”并不准确。从1950年进京之后,他一生的事业实际上已经结束,他不可能再去从事乡村运动,在以农民运动起家的执政党面前班门弄斧。不过在1953年,他在政协会上的发言依然为农民仗义执言:“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农民往城里跑,不许他跑。” 后来,在当时非常恶劣的处境下,在没有参考书的情况下,凭着记忆,他以每天一千多字的速度,写出了《儒佛异同论》、《东方学术概观》,完成了《人心与人生》,多年后正是这本书感动了年轻的刘克敌。 《梁漱溟的最后39年》提供了一个曾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在漫长的后半生中许多重要的细节,从那些细节中可窥见他的性格和时代的冲突、性格和命运的联系。其实更重要的还不是性格,而是时代的因素。当然,从思想观念层面上看,与顾准、林昭等相比,他对时代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洞若观火,但不能否认他身上的凛然风骨,那种“浩然之气”。他对接续中国文化的自觉更让后人感叹,“文革”风雨中,他面对浩劫写信向毛泽东求助时,关心的却不是人身的安危,钱财、衣物的得失,而是手稿。他说抄家时被收去的书稿如不发还,就无法续写,这无异于宣告他的死刑,在他看来人生一日必工作一日,失去意义的生活,虽生犹死,生不如死。(摘自傅国涌的博客,有删节)1.梁漱溟为什么要公开说自己“不懂什么叫哲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人雅士”为什么“大跌眼镜”?“专家学者”为什么“不无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欣赏梁漱溟的为人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谈一谈你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得到了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21 12:46
答案:解析: 1.他曾经在邹平搞过乡村建设,自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是问题中人,而非学问中人;他不喜欢哲学,他喜欢从事的是救国运动。他一生的实践,都是在搞事功,主要是乡村运动;他喜欢实践,不喜欢空谈。 2.相较之下,所谓的“文人雅士”,所谓的“专家学者”只不过是一些只说不做的空谈者,高高在上,没有实践,也没有行动,靠嘴皮子吃哲学饭。所以当梁漱溟否认自己是哲学家,羞于同他们为伍时,他们无地自容。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提示:梁漱溟正直、耿直、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学识渊博、爱好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等等。 4.示例:人生应该好好学习,善于学习,不停学习,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能虚度光阴,蹉跎岁月。(言之成理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3-21 14:17
好好学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