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精神科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15:46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3-07 19:32
如何加强对精神科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3-07 19:47
探讨对精神科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和措施。方法 分析探视的作用和加强安全教育的意义,研究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措施。结果 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宣教;选择适宜探视时机;选择合适探视人;不携带危险物品;注意沟通技巧等有效措施。结论 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能够防止意外发生。
精神科患者一般都是封闭式管理,患者家属到医院探视,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精神患者独特的病症来说,探视时,如果家属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康复延缓或致疾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家属掌握探视时机、注意事项、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做了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探视的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病情处于基本稳定期的患者,家属的探视可以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需要,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情绪和冲动行为,从而安心住院,加快康复速度。对于康复中的精神患者来说,家属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再辅以药物治疗能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2、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
大部分患者家属缺乏对精神病有关知识的了解,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探视制度,容易导致探视后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延缓康复或病情反复。如过早探视,分裂症、躁狂症患者会出现坐卧不宁、兴奋躁动、易激动,抑郁症患者会缄默不语,垂头丧气甚至拒食、服药;患者正接受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安心时探视,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或导致逃走、自杀、自伤等意外发生;探视的次数少或频均能引起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不同的家属探视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非常必要。
3、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措施
3.1 加强宣教。
护士应向探视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探视制度,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最近的表现,讲明探视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探视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建议交谈的内容,告知家属给予患者物质与心理支持。
3.2 选择合适的探视时机。
两种情况下不宜探视。一是患者正在接受特殊治疗,比如人工常温冬眠治疗,疗程为两周。由于药物剂量较大,患者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几乎整日卧床,很少起来活动,因此不宜探视。两周之后,可以探视;二是急性精神症状发作期。此时患者的思维、情感反应及行为处于不稳定期,患者不安心住院,不配合治疗,因病情不稳,建议家属2周内尽量不探视。患者的急性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在医生的同意下每周可探视1~2次。
3.3选择合适的探视人选。
患者对不同的家属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家属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愿意来决定探视人选。家属应在本次探视结束时,与患者约定好下次探视的时间和人选,下次探视时时间和人选不宜更改。家属不要将小孩带入病房,以免造成伤害。
3.4不携带危险物品。
家属探视时携带物品一定要符合医院的规定,特别注意安全性,所带的物品要经过看门护士的严格检查之后,才可带入病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不能带长毛巾,不能带绳索;不能带剪指甲刀、水果刀、易拉罐等尖利的金属品;不能带玻璃杯、玻璃瓶装罐头等玻璃器皿;不要给患者带外衣;不能带入打火机、火柴等火种;不要带有带子的衣物等,不要给为患者携带酒、茶、咖啡等具有兴奋作用的饮品,以免影响治疗;不要携带有带刺、带骨、带核的以及难以下咽的食品,以免噎食。可以带书籍、报刊、收录机等,但内容要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不要带有伤感、恐怖的内容。
探视者不得随意将患者带出院外和私自带走患者,探视结束后应将患者送回病房。
3.5 注重沟通技巧。
探视家属应主动向护士了解患者目前的病况及表现;牢记注意事项;保持情绪稳定,多给予患者安慰,理解和同情;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避免采用过激言辞;避免刺激患者产生不良情绪。
探视时,家属要理解、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不与患者发生冲突或给予言语刺激;不轻易答应患者的出院要求;对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不告知悲伤的信息,如果是重大事件必须告知患者的,应先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征询医生意见。
4、讨论
对精神病病人来说,探视可对精神病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如通过家属探视可缓解病人思家之情,消除顾虑,安心住院,对病人起到一种心理支持,促进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1]。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让探视家属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把握适宜探视时机,注意探视防护和安全,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精神科患者一般都是封闭式管理,患者家属到医院探视,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精神患者独特的病症来说,探视时,如果家属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康复延缓或致疾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家属掌握探视时机、注意事项、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做了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探视的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病情处于基本稳定期的患者,家属的探视可以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需要,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情绪和冲动行为,从而安心住院,加快康复速度。对于康复中的精神患者来说,家属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再辅以药物治疗能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2、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
大部分患者家属缺乏对精神病有关知识的了解,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探视制度,容易导致探视后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延缓康复或病情反复。如过早探视,分裂症、躁狂症患者会出现坐卧不宁、兴奋躁动、易激动,抑郁症患者会缄默不语,垂头丧气甚至拒食、服药;患者正接受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安心时探视,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或导致逃走、自杀、自伤等意外发生;探视的次数少或频均能引起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不同的家属探视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非常必要。
3、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措施
3.1 加强宣教。
护士应向探视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探视制度,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最近的表现,讲明探视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探视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建议交谈的内容,告知家属给予患者物质与心理支持。
3.2 选择合适的探视时机。
两种情况下不宜探视。一是患者正在接受特殊治疗,比如人工常温冬眠治疗,疗程为两周。由于药物剂量较大,患者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几乎整日卧床,很少起来活动,因此不宜探视。两周之后,可以探视;二是急性精神症状发作期。此时患者的思维、情感反应及行为处于不稳定期,患者不安心住院,不配合治疗,因病情不稳,建议家属2周内尽量不探视。患者的急性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在医生的同意下每周可探视1~2次。
3.3选择合适的探视人选。
患者对不同的家属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家属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愿意来决定探视人选。家属应在本次探视结束时,与患者约定好下次探视的时间和人选,下次探视时时间和人选不宜更改。家属不要将小孩带入病房,以免造成伤害。
3.4不携带危险物品。
家属探视时携带物品一定要符合医院的规定,特别注意安全性,所带的物品要经过看门护士的严格检查之后,才可带入病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不能带长毛巾,不能带绳索;不能带剪指甲刀、水果刀、易拉罐等尖利的金属品;不能带玻璃杯、玻璃瓶装罐头等玻璃器皿;不要给患者带外衣;不能带入打火机、火柴等火种;不要带有带子的衣物等,不要给为患者携带酒、茶、咖啡等具有兴奋作用的饮品,以免影响治疗;不要携带有带刺、带骨、带核的以及难以下咽的食品,以免噎食。可以带书籍、报刊、收录机等,但内容要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不要带有伤感、恐怖的内容。
探视者不得随意将患者带出院外和私自带走患者,探视结束后应将患者送回病房。
3.5 注重沟通技巧。
探视家属应主动向护士了解患者目前的病况及表现;牢记注意事项;保持情绪稳定,多给予患者安慰,理解和同情;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避免采用过激言辞;避免刺激患者产生不良情绪。
探视时,家属要理解、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不与患者发生冲突或给予言语刺激;不轻易答应患者的出院要求;对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不告知悲伤的信息,如果是重大事件必须告知患者的,应先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征询医生意见。
4、讨论
对精神病病人来说,探视可对精神病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如通过家属探视可缓解病人思家之情,消除顾虑,安心住院,对病人起到一种心理支持,促进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1]。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让探视家属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把握适宜探视时机,注意探视防护和安全,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3-07 21:12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