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02:20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3-31 20:03
岂一个愁字了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3-31 20:37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径庭的革新,发展到我们这代,古典文学几乎要退出欣赏的舞台。最尴尬的莫过于,当你精心所创的格律作品却无人识得,也没人欣赏。于是我别出心裁,写了些新声新韵的诗词,没曾想反倒有人乐意捧读,相询何因,答曰:易懂!尽管偏离了格律和平仄的轨道,但因为有了观众,有了读者,甚至画值也似乎有了些许提高,再加上用词没有了太多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任马驰骋,便也就坦坦然而为之。
久而久之,心里记着的一些前人的诗呀词呀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或许经历过些沧桑吧,唯独对一些格调忧郁的古典诗词作品却记忆犹新,或许凄婉的用词容易引起共鸣,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总之,我比较偏爱那种哀怨、刻骨的格调。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尤为令我百读不厌!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这种精堪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作中别具一格,实为罕见!我曾想,以现代的语言文字,要把一个晚年孤苦伶仃的词人,和这种惨怛愁痛的心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般,仅短短的几语便表达得如此完美彻底,我以为也许无法做到!这或许也是我喜好古典诗词的另一种原故,也是喜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又一原故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径庭的革新,发展到我们这代,古典文学几乎要退出欣赏的舞台。最尴尬的莫过于,当你精心所创的格律作品却无人识得,也没人欣赏。于是我别出心裁,写了些新声新韵的诗词,没曾想反倒有人乐意捧读,相询何因,答曰:易懂!尽管偏离了格律和平仄的轨道,但因为有了观众,有了读者,甚至画值也似乎有了些许提高,再加上用词没有了太多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任马驰骋,便也就坦坦然而为之。
久而久之,心里记着的一些前人的诗呀词呀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或许经历过些沧桑吧,唯独对一些格调忧郁的古典诗词作品却记忆犹新,或许凄婉的用词容易引起共鸣,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总之,我比较偏爱那种哀怨、刻骨的格调。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尤为令我百读不厌!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这种精堪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作中别具一格,实为罕见!我曾想,以现代的语言文字,要把一个晚年孤苦伶仃的词人,和这种惨怛愁痛的心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般,仅短短的几语便表达得如此完美彻底,我以为也许无法做到!这或许也是我喜好古典诗词的另一种原故,也是喜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又一原故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