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心严重的人修什么法门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00:02
- 提问者网友:树红树绿
- 2021-03-18 17:27
什么法门治疗嗔心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渡鹤影
- 2021-03-18 18:42
慈悲观。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所以,我们不能恼怒他们。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观,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就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众生都向他们顶礼,认为他们是将来的佛,应该给他们顶礼。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骂他,甚至打他。他便离远一点向人家顶礼。他一直这样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骂。常不轻菩萨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过来,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摩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罗密的思想基础。总起来说,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缘观和慈悲观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们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度生。
慈悲观 - 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
2.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3.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慈悲观 - 结论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慈悲观 - 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
2.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3.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慈悲观 - 结论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有枢
- 2021-03-19 00:42
修楞严法华,自古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学这种了义大乘经典能最大地破我执,自然就不嗔恨了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3-18 23:24
律宗,弘一法师专修嗔心……
- 3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18 22:10
听说佛家的禅定可以。
- 4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3-18 21:06
念佛法门,总持佛教一切显密方法,若能朝日不懈,念佛千遍、乃至万遍,使佛号如珠如串,令无断绝,即便三界亦可超脱,况复嗔念乎!
莫迟疑,快念佛去!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 5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3-18 20:06
可以‘除盖障菩萨’为主尊修行,持戒尤其杀戒对治自己的嗔恨心。如果持不杀戒(食素)日久,白善法渐增,嗔恨心下降的明显自己也会感受到得。其后才可能有禅定的可能,继而继续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度众的大心也才可能真正的升起。那时就不是拿嘴巴说说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