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梳女?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4:29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4-06 10:42
最近听朋友说看了自梳女话剧还是自梳女电视剧谈起,想了解下具体指哪些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4-06 10:53
什么是自梳女 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自梳后的女人被称为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过去时代,封建礼法苛严,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自梳风俗日渐衰落 过去“自梳”,需要有特定仪式。先由族人择吉日,请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 仪式既悲壮又喜悦。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自梳这一风俗日渐衰落,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现。 直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逐渐衰落,年轻女性失去了可以立身的职业,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到五六十岁时,便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 “这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自梳女。”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女士说,在当时,她们还被称作“妈姐”或“姑婆”。比如,现年96岁的欧阳焕燕,也是沙头村人,她就曾在著名华侨陈嘉庚的家里工作过9年,直到日军侵略新加坡,陈家回重庆。欧阳焕燕又到了后来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家里当工人,并前后在李家工作40多年。 87岁的梁洁源每天代姐妹们点燃盘香 返乡之后安享晚年 目前,广东仅剩的几十名自梳女,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2011年妇联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完善,自2010年起,自梳女们开始主动提出恢复国籍。很快,广东省侨联开始帮助她们办理相关手续。 现在,除个别老人未能提供恢复国籍的必要材料外,几乎已经全部恢复了国籍。拥有国籍后,民政部门的一些优待政策,也很快跟了上去。“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各级政府对自梳女都有不同的优待政策。”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女士称,包括普通空巢老人的公共服务,自梳女也都能够享受。自梳女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现在,她们正在安度晚年,享受着安静平和的生活。 生活现状 “每个月做头发都要花不少钱,别的可以省一省,自己的仪表一定要注意”。 安静、悠闲、远离喧嚣,这是均安镇沙头村给人的第一感觉。 3月11日上午9点,蒙蒙的细雨,如同给新年过后不久的均安镇沙头村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轻纱。村子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被雨水冲刷过的清新味道。在村中央,向一处深深的小巷内拐两个弯,便是90岁姑婆黄月蓉,一个人住了14年的房子。 推开高高的老式对开木门,狭小的庭院整齐别致,干净利落。长满青苔的墙边石台上,摆放着长满果实的金橘。屋门正对着的神位前,燃烧过半的两炷香,插在了精心制作的石板上,一旁还斜插着几束粉色梅花。 这套房子,是黄月蓉14年前从新加坡回国,用存款在沙头村老家盖起的3处房中的一处。另外2套,则分别给了她的两个侄子。60多年的国外打工生活,回国后就已经年过七旬。黄月蓉说,给别人打工一辈子,就只想自己住。 每天早上6点,她准时起床。先到村旁的小山丘周边溜达,她说,小镇的安逸,让她非常喜欢独自散步,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也总是让她高兴。晨练过后,她便从容地为自己准备早餐。从去年开始,她的右腿膝盖开始间歇性疼痛,加上老人年岁大,行动起来多少有些迟缓,一顿早饭过后,基本已经是9点左右。 此时,黄月蓉正在清扫地面。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让她有更多的时间收拾家务。做了多年“妈姐”,爱干净已经成了她入骨的习惯。每天上午,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在打扫房间。黄月蓉说,姑婆都有个毛病,只要不打扫房间,心里就会觉得别扭。 她走进卧室,换一件酒红色呢子外套,搭一条披肩,端着刚刚泡好的咖啡,便坐在电视机前仅有的一张圈椅上,开始了一上午的悠闲。卧室的一进一出,屋内的灯一定会随手关闭。墙上贴着的一张水电费明细单,也透露着老人的细致。 “过日子当然要精细一些,虽然一人生活,但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黄月蓉说,现在的生活支出,主要靠当年打工的积蓄。虽然花销不大,但用钱的地方还是很多,“每个月做头发都要花不少钱,别的可以省一省,自己的仪表一定要注意”。 每天晚上8点多,看过短暂的电视节目,她便准时躺下休息。这样固定无忧的生活习惯,让黄月蓉能保持足够的体力,每天白天继续劳作。虽然侄子们会定期看望她,但衣食住行、家中一切事物老人大都自行完成。 为挣钱养家决定自梳 “自己买了一只鸡、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静对神灵,默默发誓,终身不嫁,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些更讲究一点的姐妹,她们还会花钱请师傅,更为隆重地见证自梳的那一刻。” 时间回到1941年。那一年,我国进入抗日战争中期。17岁的黄月蓉和村里的几个姐妹决定到南洋打工。“我有个姐姐在新加坡”,黄月蓉说,姐姐写信告诉她,可以到新加坡工作,能赚到不少钱。那时候,家里很穷,在新加坡每个月至少可以挣100坡币。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国内600元,这是一笔很丰厚的薪资。 就这样,她们每人花费1500元,坐着轮船漂洋过海,经江门到香港,最后停靠在了新加坡。这一待,就是60年。黄月蓉先后换过4次雇主。每一户都住别墅,配有司机、妈姐和清洁工等佣人。“妈姐只有富裕些的人家才请得起,我们负责带孩子、做饭,一整天都在忙。” 为主家做的每一顿饭,黄月蓉都用心烹制。每次买菜,她都把账单详细列好。很快,她的勤快老实赢得了主家的信任,工钱也逐渐上涨,“开始每个月100坡币,后来涨到了300。” 立领斜襟,宽松长裤,黑发成髻。黄月蓉珍藏着的旧照片显示,当年的妈姐自梳女干净利索。那时,和她一样的年轻女孩全都聪敏勤快,奉行独身。她们很快便赢得青睐,成为南洋家政行业的知名品牌。 黄月蓉介绍,那个时候,在新加坡打工的广东女子有很多。有的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有的在船上做工人。妈姐的薪水比普通女佣高不少,她们平时的外出,都有司机开车陪同,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人。除此之外,成家不会被聘用,也使得妈姐们不愿嫁人。错过了成家的最好年龄,慢慢地也就不再想。就这样,她和要好的姐妹们相约,决定终身不嫁,并先后“自梳”。 “一般都五六十岁才自梳”,黄月蓉说,她是60岁才自梳的,没有举行太过特别的仪式。“自己买了一只鸡,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静对神灵,默默发誓,终身不嫁,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一些更讲究一点的姐妹,她们还会花钱请师傅,更为隆重地见证自梳的那一刻。” 沙头村的另一名自梳女梁洁源今年87岁。和大多数自梳女不同的是,她没有出国,而是在广州给别人当保姆。“我是22岁自梳的。当时就是很随意地把头发盘起,然后就拜祭神灵,再斟杯茶给父母,就算是正式自梳了。” 均安镇宣传文体办副主任欧阳少生称,在1886年到1934年间,跟黄月蓉一样,赴新加坡的“自梳女”,仅沙头村就有500多人。她们一拨接着一拨,三五成群结伴而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4-06 11:06
你的回答很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