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荒野》所表现的荒原意识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6:51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01-02 18:41
艾略特《荒野》所表现的荒原意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02 20:13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
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
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
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
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
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
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
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
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
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
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
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还有的说法是把荒原意识说为渗透死亡情节
豆瓣ID“思贝”书评:
追逐死亡的荒原人
——论《荒原》的死亡情结
我想没有人比荒原人更热烈地期待着死亡吧,这是我们从《荒原》一诗的前言中便可
看出的。“古米的西比儿说‘我要死’”,痛恨着没有青春与健康的永生,如同追逐死亡
的荒原人。在这首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处处弥漫着阴郁与死沉的
灰色调,似乎对死亡有着异乎寻常的情结。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死与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二
元对立体,人们向来贪生恶死,对于死存在着深深的恐惧。荒原人却超乎寻常的恶生恋死
,亦背弃了基督教“为主而活,为主而死”,主将使为他舍命的人“复活并且永生”的信
仰。也如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些愚蠢怕死的人只是由于怀着“对地域的恐惧而愿意活
着”,因而他们“虽然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他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至少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惧怕死
亡、企图逃避死亡的荒原人之所以是在追逐死亡,首先就在于这他们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
生活” ,这也是荒原人有着强烈死亡愿望的原因。一、《荒原》死亡情结的成因
纵观全诗,荒原人生活在百无聊赖的精神荒漠中,过着荒唐无聊的日子,溺于情欲之
海、历经战争伤害、丧失宗教信仰,内心一片荒芜,生存陷入无边困境。这样的生活没有
目标与希望,没有光亮与明天,没有温情与依靠,仅有的过程也只剩麻木与萧条,空洞与
寒冷,人们像活死人一样。当生活不能带给人们热情与快乐,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
值。却又由于本能对于死的畏惧,逃避死亡的方式因此无可避免的是对死亡充满着渴望的
追逐。对于死亡情结的成因,基于文本,有三个方面的表述:
(一)爱情失落,情欲吞没了纯洁
看到荒原人放纵的情欲时,我总是把他们不自觉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
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欲念之火,又是一
切的罪恶之源。他们都是因为太留恋过记忆中太过于美好的爱情,因而无法接受改变之后
的现在及未知的未来,走上了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
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当情欲吞没了纯洁,欲望变成一
场无名烈火,焚烧的不仅是爱情,......余下全文>>
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
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
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
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
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
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
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
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
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
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
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还有的说法是把荒原意识说为渗透死亡情节
豆瓣ID“思贝”书评:
追逐死亡的荒原人
——论《荒原》的死亡情结
我想没有人比荒原人更热烈地期待着死亡吧,这是我们从《荒原》一诗的前言中便可
看出的。“古米的西比儿说‘我要死’”,痛恨着没有青春与健康的永生,如同追逐死亡
的荒原人。在这首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处处弥漫着阴郁与死沉的
灰色调,似乎对死亡有着异乎寻常的情结。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死与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二
元对立体,人们向来贪生恶死,对于死存在着深深的恐惧。荒原人却超乎寻常的恶生恋死
,亦背弃了基督教“为主而活,为主而死”,主将使为他舍命的人“复活并且永生”的信
仰。也如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些愚蠢怕死的人只是由于怀着“对地域的恐惧而愿意活
着”,因而他们“虽然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他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至少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惧怕死
亡、企图逃避死亡的荒原人之所以是在追逐死亡,首先就在于这他们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
生活” ,这也是荒原人有着强烈死亡愿望的原因。一、《荒原》死亡情结的成因
纵观全诗,荒原人生活在百无聊赖的精神荒漠中,过着荒唐无聊的日子,溺于情欲之
海、历经战争伤害、丧失宗教信仰,内心一片荒芜,生存陷入无边困境。这样的生活没有
目标与希望,没有光亮与明天,没有温情与依靠,仅有的过程也只剩麻木与萧条,空洞与
寒冷,人们像活死人一样。当生活不能带给人们热情与快乐,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
值。却又由于本能对于死的畏惧,逃避死亡的方式因此无可避免的是对死亡充满着渴望的
追逐。对于死亡情结的成因,基于文本,有三个方面的表述:
(一)爱情失落,情欲吞没了纯洁
看到荒原人放纵的情欲时,我总是把他们不自觉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
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欲念之火,又是一
切的罪恶之源。他们都是因为太留恋过记忆中太过于美好的爱情,因而无法接受改变之后
的现在及未知的未来,走上了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
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当情欲吞没了纯洁,欲望变成一
场无名烈火,焚烧的不仅是爱情,......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