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怎么理解中国画的哲学之美,诗意之美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16:29
怎么理解中国画的哲学之美,诗意之美
最佳答案
中国画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经过上千年的人文关怀,岁月雕琢、笔墨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了它固定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精致的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画学体系。

意境是中国画的品位,是从画家修养中培植的土壤。
意境是中国画的精神,是从画家情感内生成的枝叶。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从画家思想里开出的花朵。

意境又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的历程。
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一个中国画家毕生探索的课题。
在艺术创作、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一个标准。
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即意与境的统一。他认为“境界”应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他把“境界”看做是艺术美的本原。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就是说在艺术中,如果达到情景交融,自然也就产生了神韵,体现了气质。所以他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他还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尽管这是在谈诗词的意境,但中国的诗与画,古人一直是把两者相提并论的,把诗与画放在同一套理论体系中去看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曾下过一个定义;即“诗画异名而同体”……后来人们甚至认为诗与画是一种东西,其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诗只不过诗人用文字写成的画,而画则是画家用笔墨画出来的诗。一位写诗的人如果仅能用文字去表达物象,是不能称为诗人的,一位画画的人如果仅凭技术去表现图形,是不能够称为画家的。一位真正的诗人或画家,要具有诗情画意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诗人或画家”。同时古人还强调“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认为,作诗必有立意,作画同样必有立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欧阳修云:“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正是这种人情美感通过笔墨的传递,使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面对着浮生苍凉,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感知一种人生的温情,“而想见其为人也”,遂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隔代知音。

我们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交流中,知道孔子他是崇尚自然之美的,他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有一天他问几个弟子的志趣。于路、冉有、公西华都都一一陈述了自己的理想,轮到曾点,他问道: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
后代读书人读到这里,几乎都惊诧孔子这种出乎意料的人生态度。而潘岳则把这种境界写进了他《秋兴赋》里:“……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我们又能从《庄子》里,从他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对话中,了解庄子以贯的作风。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后来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不管在山林之中或庙堂之上,中国文化中都极推崇这种“濠濮间想”的风致的。古人早就发现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亲近,在回归自然中感受无上的乐趣。因为那些圣人贤者们,早就认为人和自然原本为一体的。《老子》“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一系列言辞就是反复强调天地之仁,而天地对待人就象对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样。《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
桓温武人,情致如此。庾信著《枯树赋》,末尾引桓大司马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深感到桓温这话的凄美,把它敷演成一首四言的抒情小诗了。
再后来梁任公把这些一往情深的感触集成一联:“春已堪怜,更能消几番风雨;树犹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
宗白华先生说:“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人的性情与天地精神的高度来看待,因而奠定了中国画“澄怀观道”“立意为象”千百年来有关于意境的诸多美感。说到底,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形成的思维理念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对宇宙的仰望与融合,这是一种对命过程的体悟,认识到这生命状态,就是一定需要有相当的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这就需有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否则你的积累到不了那个厚度,智慧没有办法到达那种通透,“澄怀观道”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切都不过是一种浅尝辄止而已!……所以,中国人讲“大器晚成”,就是这个意思。

毫无疑问,意境对于中国画,是关于客观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思的结果,为此古今画论亦多有著述。象以上那些深刻的见解都是从创作、鉴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结果,必然展示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特点,体现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人文关联,记录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理想契合。……
一个杰出的画家之所以杰出,不是因为他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活着,而是他能活在这个国度的诗里,不仅能活在这个国度的诗里,还能在她的诗里上下遨游,纵横捭阖!……
如是我谓:胡翘然绘画的意境美有三,一曰:诗意之美、二曰:人情之美、三曰:物相之美。

【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这里到处都充满着诗意。诗又是中国文化灿烂于世的开始。孔子对前人传诵的上千首古代中国最优美的诗歌进行了整理、选编三百首而辑录成《诗经》。《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的所有文艺形式便是从这一个个“不足”的意愿中诞生出来的。……

国画与诗歌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晋书·束晳传》载太康二年汲郡魏襄墓发掘出简书七十五篇,其中的一篇被称为“图诗”,并说“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这就是说有关诗与画结合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所谓“画赞”是诗与画结合的样式。
南宋孙绍远编的《声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题画诗选集,收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未见唐以前的题画诗。清代陈邦彦编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尽搜历代文人诸集,得题画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不可谓不完备,但也只是唐、宋、金、元、明五个朝代诗人的题画诗,并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其实早在南朝时期的江淹就在《雪山赞四首》的序中说“壁上有杂皆作山水好势,仙者五六,云气生焉,怅然会意,题为小赞云。”北周时期庾信的《咏屏风诗二十四首》等,这些后人没有著录的作品,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题画诗。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题画、咏画不仅要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在于能写出画的意境。
唐代题画与咏画诗开始繁荣,杜甫大概是写作题画诗最多的诗人。卢鸿自题《草堂十志图》和张先自题《十咏图卷》,他们是最早在自己画上题诗的画家。顾恺之是第一个作诗意画的画家。他根据曹子建的《洛神赋》创作的《洛神赋图》也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意画。……
王维诗画兼于一身,自称:“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如画、画如诗。苏东坡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之说。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细味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指出:天工是对神的追求,清新是对神的把握。清且新是对诗画的主张。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以同样的以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中国画在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互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两者之间,只所以能够珠联璧合共同存在的缘由,也就是古人反复论说的“诗画同源”。
清人袁枚主张“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将首先以神韵品画,与其诗学以性情论的主张相联系,在评价画和题画诗时要求诗风与画风的神韵合一。
今人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题画诗的功用,在于于单纯的画面之外,诗发难画之意,语状难画之像,画展其境,诗拓其意,诗画互映,相得益彰,所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也。

构成胡翘然绘画诗境美的主体有三个部分,其一是以诗文内容与精神为主体的创作,其中包括历代人文经典中的一些有关具体事物的题咏,这些相对繁杂,年代跨度从《诗经》时代到唐宋之后。其二是以陶渊明田园诗赋为意味的创作,这部分都可归于“以诗意作画或谓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大融合”。其三是板桥老人的题画诗文为主,辐射区域包括“扬州八怪”与白石老人之间的一些内容。这一部分诗文从形式上构成了胡翘然画面内容,这可以称为“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这三者互为,骨肉相连,成就胡翘然绘画艺术上“诗品”与“画品”**自恣诗意风貌。

目前发现胡翘然以前人诗意为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成《诗经》里的内容,其中有首篇《关睢》。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象征的爱情的诗。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在他的《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诗中的“雎鸠” 经专家考证是指一种鹗的水鸟。《诗经》把鹗写入爱情作品并非空**来风,鹗的求偶过程的确非常值得称道,繁殖季节雄鸟经常捕捉大鱼献给雌鸟以示爱意,经常比翼**,据说由于鹗的领域意识很强,在面积较小的水塘区域内一般只有一对鹗栖息,所以并不是谁都有幸能够看到这夫唱妇随的一幕,因此象征着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致对于情侣来说显得格外神圣,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描写爱情的诗歌。或许是古人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唱,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今天我们从古人的这种喜气洋洋节奏中,能感受到三千年前婚礼上的欢庆气氛。……
胡翘然在1980代曾以“在河之洲”四字为题创作了一些规格不一的作品。画面中,暖暖沙汀之上,芳草萋萋,河水潺潺……睢鸠鸟从两只、三只、到四五只不等……令它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寻常的举动,某一天被“诗人”发现后,被做为一个浪漫意想记录了下来,后来就成了他们(人类)两情之初的一个永恒的象征,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竟然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胡翘然以清新舒缓,宛转悠扬的笔致,把它表现为一种静穆的美,用绘画的方式再现《关睢》当中那一片天簌自然的诗意情调。正如朱熹曾说的那样:孔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而以绘画是很难表现这种“性情之正”的!我们亦很难用语言形容这种诗与画的契合,只能用心去意会这种表现上的准确性。……

以周敦颐《爱莲说》等为主的系列荷花诗意题材,自从周敦颐曾撰将荷花比作“花之君子”。由此文人墨客便以荷来寓意象征自身品格情操的高洁。君子要独善其身,同流而不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所以历代花鸟画家无不借荷的诗意来表达这种思想境界。荷是胡翘然一生抒写最多的花,也可说是他人格之花,似乎他心中有一座“莲台”。在这种诗的意境之下,笔中的荷花不管日中,月中,风中,雨中,皆天然去其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以君子情怀,写君子品致,无不妙合造化,得育天机,随手拈来,极尽清净之美感!……

杨万里的那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写的是杭州西湖的“十里荷花”的大场景,而胡翘然只取“映日”这两个字抒发画意,我们便联想那荷花与莲叶无边无垠、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处,而在满眼的碧绿红翠之间,一朵朵亭亭净植荷花在阳光里明艳而娇美,这种美完是自然界固有,它与“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自是两种天地。
胡翘然还喜欢杨万里写荷花的另一首诗《小池》: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意境最见清新在“才露尖尖角”一句,胡翘然就是为了捕捉一个“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的画面。这么富有无限魅力瞬间,就这样永恒地留在了胡翘然的画上。 石涛曾说过,“画到静处,不敢题句”在胡翘然这类诗意的画面上确是很少有长篇的题跋 ……面对这样的画似乎使观者亦不敢多言,恐蜻蜓受惊扰而飞去!……
以古人咏荷诗意为创作题材的还有:“色夺歌人脸,香乱舞人衣”等等(隋·杜公胆·咏同心芙蓉诗)……
另外胡翘然还画很多有“采连曲”诗意作品,如汉乐府《江南》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江南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重重叠叠,随风摇曳。如盖的荷叶下面,有鱼儿在欢快地嬉戏。一会这儿,一会儿那儿,游泳自在,来去自由。胡翘然总是能把握住这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让人看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面那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在这类画面中只有莲叶与游鱼,但是,你似乎能感觉到那小船从荷丛划过,又似听到了采莲女子的欢声笑语。而那些鱼儿,又分明是在莲叶之间躲来躲去。……

再比如他以牛为题材一些作品,多是以宋人诗意为题抒发的情怀。如以北宋诗人孙平仲的《禾熟》:“万里西风鸟花香,鸣泉落水各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山头卧夕阳”……山坡上,两头刚刚耕耘过后的老牛,释却重负,神情疲惫地静卧着,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在****的晚风中,咀嚼着坡头的野草,并不时抬头远眺。远处稻黍金黄,谷浪涌动,香气袭人,丰收在望……毫无疑问这是一片成熟的田园风光,但他的主题确是在远处的山坡之上……还有同时代诗人李纲的吟《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画家以其传神之笔,歌颂老牛勤劳朴实的品质,这既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礼赞,又是对自己一生艰苦生活的写照。……还有以现代诗人臧克家那首“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创作的《奔牛图》等等……
历代不乏画牛的画家,牛的题材更是数不胜数,而以这种视角入画却绝少。……胡翘然又何尝不是这样地劳作着,并与老伴一生相濡一沫走过来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能从这样画里读到人生况味中的凄美。而所谓“助人伦,成教化”,不也就是指这样的画吗!……这是典型“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的,而胡翘然的笔墨不仅精于“形容”且能“形神皆备”。也就是说,他既能把画中的午画到与诗中所描写的牛外形外貌相似,而又能得到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
对于欣赏者来说,好的诗与画一样,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能为其传神写照。就诗与画的不同语境而言,画的难度更大,因为,诗的写意性只在虚处,而画毕竟需要最终归于以笔墨造形。白石老人说“不似则欺世”就是这个道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多梦 睡醒后感觉累
罗非怎么做好吃,清蒸罗非的家常做法
一篇英语的文章(却词填空,首字母已给)请各
—Hi, Tom. Could you help me cut up the me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是什么?
单身渴望爱情的句子,求关于想结束单身,却又渴
红米note3锁屏状况下,为什么qq消息一来,屏幕
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
为什么iphone6下哔哩哔哩是 白色的 哔哩哔哩
雪蛤多久吃一次最合适,雪蛤怎么吃?雪蛤多久吃
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大球或分分散许多水滴时
为什么女人的猜忌心那么强?
魅族什么时候出安卓7.0正式版
海信牌液晶电视如果不经常看或长时间不看,有
上古世纪青铜岩石山皮裤怎么来的
推荐资讯
您好,可以帮我p一张9万多点的农行卡余额图片
商水县张明乡张明一中事件
电线过长可以和另一种电线相互捆绑吗会不会有
悄悄问一声,成都哪儿有卖青蛙的?
单选题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
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护墙角的护角线吗
刚刚分手的时候,很想很想男朋友,后来不知不
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
请问RM视频文件如何修复?
比较细的磨刀石有哪几种
单选题下列生物实验中,一般不用洋葱作为实验
求“加州旅馆”后面那一段贝斯的吉他谱,拜托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