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静态语境? 我真没懂啊。。。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2:14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2-13 14:11
什么叫做静态语境? 我真没懂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2-13 14:36
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
语境有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之分。西方流行一个笑话,戏院正在演出,突然失火了。小丑来到前台,他来通知观众:“失火了,请诸位尽快离开戏院!”结果却是全场哄笑;小丑再次、更加严肃地说:“失火了,请诸位尽快离开戏院!”得到的却是更强烈的哄笑……。这里的关键是:小丑知道语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语境的质的变化改变了小丑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小丑演员,而是剧场工作人员,剧场代言人。这里的悲剧出自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之间的一动一静的差别。观众没有注意到语境的质的变化,他们不认可小丑的角色转变。或者说是表达者的动态表达语境和接受者的静态接受语境之间的对立。
严格意义上,哲学意义上,万物皆动,没有绝对静止之物。因此,从理论上说,就没有静态的语境。万物皆动,凡是语境都是动态语境。我们这里的动静是相对的,交际双方没有感觉到的,都不太注意的、不当一回事情的,不会导致交际效果发生重大变化的,并不导致交际活动发生质的变化的,就算是静态语境,或者说,在静态语境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反之,则是动态语境。简单一点,就是说:在一次交际活动中,语境保持基本不变的,交际双方都不认为由什么变化的,是静态的语境;在交际活动中,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的,叫做动态语境。1964年夏天之后,北京大学的高名凯教授得知学术论争的对手方光焘教授已经去世,就决定放弃论争论文的继续写作,这是因为语境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
写作者关门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以某种假设的语境为前提,这个语境是静态的,因为在这个写作过程中,语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早晨马路上,熟人见面打招呼,是静态语境,其间没有质的变化。几个小孩子交谈,突然来了一个大人,甚至是他们的老师,语境改变了;一对情侣在公园里谈心,旁边凳子上坐下了一个一脸横肉的家伙,眼睛瞪着他们,语境起了质的变化了;对老师来说,打了下课铃了,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再讲课,学生讨厌了,没有效果的。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赵太爷和秀才对阿Q的称呼的变化,喊他“Q哥、老Q”,这是语境质变(革命前和革命之后)的产物。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房东老太太,先是称呼“老太太”,后来叫她“老家伙”;房东老太太对魏的尊称的“老太太”很反感,听到“老家伙”反而很是喜欢,很是兴奋,到处宣扬。表达者的魏连殳的称呼语的改变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或者说他是堕落了;对接受者的房东老太太,她的交际对象的表达语境质的改变了,他高升了,成为“魏大人”了,成为她巴结的高攀的对象了。电影戏剧中常常有这样的细节,几个人在放肆地议论自己的上司、老板、老师或者其他不可议论的人,例如黄飞鸿师父,非常洋洋得意,突然间那个被议论的人悄悄地来了,黄飞鸿师父就在他的身后,其他人发现了,唯独他没有发现,依然胡说八道,依然口出狂言……。这就是对动态语境的巧妙利用。在外交谈判桌上,谈判双方的言语的质的变化,往往根源在谈判桌子之外的战场上双方的形势变化。在朝鲜战争的谈判桌上,双方都密切关注战场上的变化。
动态语境可以从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两个方面来研究。曹禺的《日出》中,王福生在接电话的时候,以老子自居,极其粗野,出口就是粗话脏话,大骂对方。突然他非常谦卑低下,充当奴才龟孙子,大骂自己的祖宗八代。这是因为他发觉了对方的身份,那是金八的电话。这是表达者王福生对动态语境的把握,起初他以为来电话的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地位不如他的人;突然间,他听出了是金八,表达语境就发生了的质的变化,他的言语于是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质的变化,前后判若两人。
常常有这样的场面,一个年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访一位自己所崇拜的权威,言谈中间突然发现对方其实是一个装腔作势的草包教授,其接受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接受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由于接受者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样的话语或者文本往往能够做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解读。
如果区分口头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区分表达者和接受者,那么,书面语的接受者方面的动态语境尤其值得注意。完全相同的一个文本,接受者的接受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接受效果是全然不相同的。这种接受效果显然是表达这所无法控制的,不能够负责的。
我也被搞糊涂了,互相学习吧!
语境有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之分。西方流行一个笑话,戏院正在演出,突然失火了。小丑来到前台,他来通知观众:“失火了,请诸位尽快离开戏院!”结果却是全场哄笑;小丑再次、更加严肃地说:“失火了,请诸位尽快离开戏院!”得到的却是更强烈的哄笑……。这里的关键是:小丑知道语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语境的质的变化改变了小丑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小丑演员,而是剧场工作人员,剧场代言人。这里的悲剧出自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之间的一动一静的差别。观众没有注意到语境的质的变化,他们不认可小丑的角色转变。或者说是表达者的动态表达语境和接受者的静态接受语境之间的对立。
严格意义上,哲学意义上,万物皆动,没有绝对静止之物。因此,从理论上说,就没有静态的语境。万物皆动,凡是语境都是动态语境。我们这里的动静是相对的,交际双方没有感觉到的,都不太注意的、不当一回事情的,不会导致交际效果发生重大变化的,并不导致交际活动发生质的变化的,就算是静态语境,或者说,在静态语境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反之,则是动态语境。简单一点,就是说:在一次交际活动中,语境保持基本不变的,交际双方都不认为由什么变化的,是静态的语境;在交际活动中,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的,叫做动态语境。1964年夏天之后,北京大学的高名凯教授得知学术论争的对手方光焘教授已经去世,就决定放弃论争论文的继续写作,这是因为语境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
写作者关门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以某种假设的语境为前提,这个语境是静态的,因为在这个写作过程中,语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早晨马路上,熟人见面打招呼,是静态语境,其间没有质的变化。几个小孩子交谈,突然来了一个大人,甚至是他们的老师,语境改变了;一对情侣在公园里谈心,旁边凳子上坐下了一个一脸横肉的家伙,眼睛瞪着他们,语境起了质的变化了;对老师来说,打了下课铃了,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再讲课,学生讨厌了,没有效果的。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赵太爷和秀才对阿Q的称呼的变化,喊他“Q哥、老Q”,这是语境质变(革命前和革命之后)的产物。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房东老太太,先是称呼“老太太”,后来叫她“老家伙”;房东老太太对魏的尊称的“老太太”很反感,听到“老家伙”反而很是喜欢,很是兴奋,到处宣扬。表达者的魏连殳的称呼语的改变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或者说他是堕落了;对接受者的房东老太太,她的交际对象的表达语境质的改变了,他高升了,成为“魏大人”了,成为她巴结的高攀的对象了。电影戏剧中常常有这样的细节,几个人在放肆地议论自己的上司、老板、老师或者其他不可议论的人,例如黄飞鸿师父,非常洋洋得意,突然间那个被议论的人悄悄地来了,黄飞鸿师父就在他的身后,其他人发现了,唯独他没有发现,依然胡说八道,依然口出狂言……。这就是对动态语境的巧妙利用。在外交谈判桌上,谈判双方的言语的质的变化,往往根源在谈判桌子之外的战场上双方的形势变化。在朝鲜战争的谈判桌上,双方都密切关注战场上的变化。
动态语境可以从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两个方面来研究。曹禺的《日出》中,王福生在接电话的时候,以老子自居,极其粗野,出口就是粗话脏话,大骂对方。突然他非常谦卑低下,充当奴才龟孙子,大骂自己的祖宗八代。这是因为他发觉了对方的身份,那是金八的电话。这是表达者王福生对动态语境的把握,起初他以为来电话的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地位不如他的人;突然间,他听出了是金八,表达语境就发生了的质的变化,他的言语于是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质的变化,前后判若两人。
常常有这样的场面,一个年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访一位自己所崇拜的权威,言谈中间突然发现对方其实是一个装腔作势的草包教授,其接受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接受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由于接受者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样的话语或者文本往往能够做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解读。
如果区分口头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区分表达者和接受者,那么,书面语的接受者方面的动态语境尤其值得注意。完全相同的一个文本,接受者的接受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接受效果是全然不相同的。这种接受效果显然是表达这所无法控制的,不能够负责的。
我也被搞糊涂了,互相学习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