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杜丽娘形象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12:21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3-30 19:24
论述杜丽娘形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3-30 19:39
杜丽娘的形象
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他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他的“至情论”思想和艺术才能的剧作。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牡丹亭》的故事来源于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不过话本演绎的是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因游园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照为后任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因而日夜思慕,并和丽娘鬼魂幽会。在告知父母之后,为杜丽娘发冢,起死回生,成就婚姻,终偕连理。这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而《牡丹亭》剧本却是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幽思难忘,抑郁而死。杜宝迁官离开此地,将杜丽娘葬于官衙后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借住杜家原址,无意中拾到杜丽娘自画小照,他看画思人,终于感动杜丽娘的鬼魂,与他相会。在柳梦梅的帮助下,杜丽娘起死回生,和柳生结为夫妻。但此时已位及人臣的杜宝却把杜丽娘看成妖孽,不但不承认柳梦梅是女婿,还请皇帝着人擒拿“妖女”。一直到柳生考中状元,杜丽娘又上朝申诉,由皇帝出面作主后,才终于承认了这对夫妻。汤显祖以生花妙笔,将话本所体现的传统的还魂故事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使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牡丹亭》里最主要的人物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人物,《牡丹亭》对杜丽娘的性格,以及她的独特性格的发展,作了合乎情理的描写:
杜丽娘,出身在一个名门大家,父母对她的教育是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她具有许多为封建家长所要求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谨守闺训,淑静端庄等等。,在父母的管束下,杜丽娘在太守衙门住了三年,居然没去过自家的后花园!但是杜丽娘毕竟是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她和常人一样,具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精神上的被压抑、枯燥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苦闷,同时也萌生了反抗的意识。当师父陈最良对她讲解《诗经·关雎》,企图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思想时,杜丽娘却作了令师父出乎意料之外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她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步入春光烂漫的花园,少女的情怀受到深深的震撼,长期的忧郁哀怨和对幸福人生的憧憬,一时鼓荡在她的心头。在《牡丹亭》全剧最动人的《游园》和《
惊梦》中,汤显祖以几支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封建礼教拘禁的内心中,对生命的渴望、对被强制的不自由生活的不满: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采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步步娇]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杜丽娘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斛春愁,进入了梦乡,她只能把爱情的理想寄托在一个在昏然梦幻中出现的书生柳梦梅的身上,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够自由地和书生柳梦梅邂逅,幽期密约,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幸福,并且把这次相遇当作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的强烈呼唤。但是梦醒之后的杜丽娘依然无法冲决封建礼教的牢笼,所以她含恨而死,为情殉身。杜丽娘死后,仍然不能忘怀柳梦梅,她和阴间的判官据理立争,为自己争得还魂再生的权利,
她和柳梦梅立下“生同室,死同穴,永作夫妻”的盟约,她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杜丽娘的性格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终于完成了她作为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争取个人婚姻幸福的斗士的光辉形象。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艺术性形象,高度凝练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男女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艰辛,对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予衷心的赞美,
并且流露了作家对美好的婚姻模式的憧憬。
《牡丹亭》是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精品,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杜丽娘为梦而死,柳梦梅与鬼魂幽会以及杜丽娘的死而复生的情节,
无不是借助浪漫的手法来表现的。《牡丹亭》对虚实正奇的安排,可以说正如汤显祖本人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
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可以说,没有调动这些匪夷所思的幻想手段,杜丽娘的故事绝无演绎下去的可能,只有在梦游、魂游的境界里,
杜丽娘才能摆脱现实世界对她从精神到身体的种种束缚,还她一个真“我”。也只有借助浪漫的虚构的手法,才能体现汤显祖在该剧《题辞》中所说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精神。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
正是汤显祖要予以最高赞赏、顶礼膜拜的。所以,汤显祖所追求的并不是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这些情节表现人对自由、幸福具有怎样强烈的渴望、为了得到它们,
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其次,《牡丹亭》全剧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惊梦》这场戏,就是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特色的。这里有杜丽娘的第一次赏春游院,
有杜丽娘的第一次和柳梦梅相会,有姹紫嫣红的百花,有婉转典雅的唱词,华美的文辞,幽雅的环境、缠绵的情思,构成了古典戏剧中精美的典范之作。
《牡丹亭》作为“至情论”的代表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四射、离奇虚幻以及辞采富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当时就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为之陶醉、为之倾倒。但是,《牡丹亭》毕竟是产生在明代的古典戏曲,它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胎记。
它无法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礼教的藩篱。剧中的杜丽娘,当她是鬼魂的时候,对柳梦梅是那样热情,而当她还魂以后,
却变得端庄守礼。如《婚走》中,柳梦梅急于和她成婚配,她却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拒绝了柳梦梅的要求。
这只能说明作者的世界观还不能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个性解放方面,他还受着现实的制约。但汤显祖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行者,
他的《牡丹亭》谱写了一曲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最为动人的经典曲目之一。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牡丹亭》都是古代戏剧中光辉夺人、
永不掉色的伟大作品。
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他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他的“至情论”思想和艺术才能的剧作。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牡丹亭》的故事来源于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不过话本演绎的是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因游园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照为后任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因而日夜思慕,并和丽娘鬼魂幽会。在告知父母之后,为杜丽娘发冢,起死回生,成就婚姻,终偕连理。这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而《牡丹亭》剧本却是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幽思难忘,抑郁而死。杜宝迁官离开此地,将杜丽娘葬于官衙后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借住杜家原址,无意中拾到杜丽娘自画小照,他看画思人,终于感动杜丽娘的鬼魂,与他相会。在柳梦梅的帮助下,杜丽娘起死回生,和柳生结为夫妻。但此时已位及人臣的杜宝却把杜丽娘看成妖孽,不但不承认柳梦梅是女婿,还请皇帝着人擒拿“妖女”。一直到柳生考中状元,杜丽娘又上朝申诉,由皇帝出面作主后,才终于承认了这对夫妻。汤显祖以生花妙笔,将话本所体现的传统的还魂故事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使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牡丹亭》里最主要的人物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人物,《牡丹亭》对杜丽娘的性格,以及她的独特性格的发展,作了合乎情理的描写:
杜丽娘,出身在一个名门大家,父母对她的教育是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她具有许多为封建家长所要求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谨守闺训,淑静端庄等等。,在父母的管束下,杜丽娘在太守衙门住了三年,居然没去过自家的后花园!但是杜丽娘毕竟是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她和常人一样,具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精神上的被压抑、枯燥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苦闷,同时也萌生了反抗的意识。当师父陈最良对她讲解《诗经·关雎》,企图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思想时,杜丽娘却作了令师父出乎意料之外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她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步入春光烂漫的花园,少女的情怀受到深深的震撼,长期的忧郁哀怨和对幸福人生的憧憬,一时鼓荡在她的心头。在《牡丹亭》全剧最动人的《游园》和《
惊梦》中,汤显祖以几支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封建礼教拘禁的内心中,对生命的渴望、对被强制的不自由生活的不满: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采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步步娇]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杜丽娘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斛春愁,进入了梦乡,她只能把爱情的理想寄托在一个在昏然梦幻中出现的书生柳梦梅的身上,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够自由地和书生柳梦梅邂逅,幽期密约,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幸福,并且把这次相遇当作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的强烈呼唤。但是梦醒之后的杜丽娘依然无法冲决封建礼教的牢笼,所以她含恨而死,为情殉身。杜丽娘死后,仍然不能忘怀柳梦梅,她和阴间的判官据理立争,为自己争得还魂再生的权利,
她和柳梦梅立下“生同室,死同穴,永作夫妻”的盟约,她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杜丽娘的性格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终于完成了她作为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争取个人婚姻幸福的斗士的光辉形象。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艺术性形象,高度凝练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男女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艰辛,对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予衷心的赞美,
并且流露了作家对美好的婚姻模式的憧憬。
《牡丹亭》是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精品,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杜丽娘为梦而死,柳梦梅与鬼魂幽会以及杜丽娘的死而复生的情节,
无不是借助浪漫的手法来表现的。《牡丹亭》对虚实正奇的安排,可以说正如汤显祖本人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
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可以说,没有调动这些匪夷所思的幻想手段,杜丽娘的故事绝无演绎下去的可能,只有在梦游、魂游的境界里,
杜丽娘才能摆脱现实世界对她从精神到身体的种种束缚,还她一个真“我”。也只有借助浪漫的虚构的手法,才能体现汤显祖在该剧《题辞》中所说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精神。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
正是汤显祖要予以最高赞赏、顶礼膜拜的。所以,汤显祖所追求的并不是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这些情节表现人对自由、幸福具有怎样强烈的渴望、为了得到它们,
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其次,《牡丹亭》全剧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惊梦》这场戏,就是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特色的。这里有杜丽娘的第一次赏春游院,
有杜丽娘的第一次和柳梦梅相会,有姹紫嫣红的百花,有婉转典雅的唱词,华美的文辞,幽雅的环境、缠绵的情思,构成了古典戏剧中精美的典范之作。
《牡丹亭》作为“至情论”的代表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四射、离奇虚幻以及辞采富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当时就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为之陶醉、为之倾倒。但是,《牡丹亭》毕竟是产生在明代的古典戏曲,它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胎记。
它无法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礼教的藩篱。剧中的杜丽娘,当她是鬼魂的时候,对柳梦梅是那样热情,而当她还魂以后,
却变得端庄守礼。如《婚走》中,柳梦梅急于和她成婚配,她却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拒绝了柳梦梅的要求。
这只能说明作者的世界观还不能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个性解放方面,他还受着现实的制约。但汤显祖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行者,
他的《牡丹亭》谱写了一曲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最为动人的经典曲目之一。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牡丹亭》都是古代戏剧中光辉夺人、
永不掉色的伟大作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