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子”是指谁?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7:04
- 提问者网友:几叶到寒
- 2021-01-02 22:01
肯定不是赵武(赵氏孤儿),他的谥号是“文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1-22 05:28
赵武,又称赵文子(前598年-前541年)、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姊(史记有明确记载:“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史记 卷四十三 世家十三 赵世家》)。
(前598年-前541)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之藏山为山西阳泉盂县之藏山,其时这里是仇犹国的地盘,赵氏孤儿逃到这里就是出了国。距离晋国的边境有80里地,当时晋国边境到今天的阳泉平坦镇附近。
(前598年-前541)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之藏山为山西阳泉盂县之藏山,其时这里是仇犹国的地盘,赵氏孤儿逃到这里就是出了国。距离晋国的边境有80里地,当时晋国边境到今天的阳泉平坦镇附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1-22 06:48
学习!
- 2楼网友:鱼芗
- 2021-01-22 06:27
春秋时晋国赵氏侧室子赵穿,称赵武子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