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意义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11:44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2-19 03:33
同课异构的意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2-19 04:42
问题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孔老师、陈老师执教的同是《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是两节课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则有所不同。如孔老师的课结合教师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首先从了解近视眼入手,让学生知晓由于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眼的发生,患上近视眼、戴上眼镜后会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从而深刻体会眼睛的重要性。陈老师为了让孩子深刻了解,眼睛近视戴上眼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充分利用公开课听课的戴眼镜教师这一资源,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达成了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再比如陈老师的课在最后的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小做操穴位找不准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地做眼睛保健操,而孔老师作为本班的班主任老师平时有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及时指导学生,因此在本节课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指导孩子做操,而是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护眼方法。两节课还有哪些不同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需要教师把握的:1. 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或虚化或大而空或多而杂,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上了一节课,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刚才两位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除总目标外,各个单元还分设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下还设有各主题目标,每个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设不同的课时来完成。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目标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2. 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渗透在备课、上课等各个......余下全文>>问题二: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反思,这是一种什么型反思 你好: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传: 李庆云 更新时间:2012-12-29 8:21:04
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我们教师应该增强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的目标。那么,教师反思的问题从哪来呢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中来;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中来;从教师行为、学生表现中来;从学生热情、主动参与的效度中来;从作业质量、评定中来;从教学阶段小结、试卷分析中来。总之,既要重视反思教学中的大问题,又要重视反思自己或学生身上“针头线脑”的小问题。无论问题大小,只要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有反思的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找出过程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填补漏洞,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过程。具体对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今天就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注意点等问题做一探讨。
1、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思: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设计思路等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课前反思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以教材为载体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们教师要研究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学科教材特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补拓展学科教学内容;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剖析新教材,统筹设计学科需开发的内容专题,确保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前反思还体现在备课上。在备课时以课标为依据,从整册教材和每个单出发,对每堂课的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系统、本册教材系统,乃至整个小学教材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了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依据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一道开发、丰富和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生成和转化。
(2)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余下全文>>问题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一、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关注课堂,决胜课堂,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在中小学校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是省、市、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对学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全面领会高效课堂的内涵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各学科教学特点,采取一定的教学模式或流程,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管理形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双基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习目标任务,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问题四:同课异构,一课两上分别是啥意思 同课异构,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去上,看效果,
一课两上,是一节课由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看效果,问题五: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哪些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而校本教研将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许多学科都开展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完成体育学科教学之外,还有大量的体育课余训练、群体工作任务,致使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主题性、实效性不强,从而制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体育学科如何结合学科与教师特点,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特别是体育教研组长去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小学学科体育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方法、策略及几点思考,旨在促进体育教师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分析现阶段体育学科教研活动
1.1备课应付检查。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研室等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再仔细一深究,很多课堂只是把网上的教案复制加以演绎,至于学情、教材的研究变得非常肤浅,备课在这里失去了实质的内涵。
1.2团队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这种情感上的孤立和相互阻隔也给教师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提供了机会,教师也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人分享、未必愿意与人一起制定方案。
1.3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当教师要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往往另辟蹊径,选取教学内容时避免撞车,并且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避开难点课题。于是,体育教师会在选教学内容上花大量精力,从而减缩了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真正需求上的时间,一味的求新求异,会变得不务实,也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缺失了很多挑战的机会。
2.对实施体育学科“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认识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
3.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方法
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构建“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加工教案→试探式实践→践行冷思考→理想化设计。
3.1确立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所以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选择有价值的、有普遍性问题来思考和研究,最终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确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体育教研组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确立跑、跳、投掷、球类、技巧类......余下全文>>问题六:同课异构怎样脱颖而出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七:初中数学函数知识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思路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二、研究的策略及过程设计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 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
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人员确定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四、成果的预期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2015年5月6日,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承担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位数学教师是赵天浩老师和李建华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八年级下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各有侧重,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呈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现将评课意见整理汇总,汇报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 1.共同点:
(1)第一个环节都是复习引入。复习了正比例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及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
(2) 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两位老师都能结合函数图像,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函数的增减性。
(3)设法突破难点。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都采用了填空的形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不同点:
(1)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赵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用描点法画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而李老师的课则侧重于在教师引导下探......余下全文>>问题八:校本教材的意义与作用是甚么?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而自我反思是教学反思中最主要、最经济、最便利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私下”观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观念。其主要形式有:
1.编写课后案例
有些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课前很难预料到。课后案例可以把自己上课情景详尽地记录下来,并对其中某些片段和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从而扬长避短,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2.撰写反思札记
写反思札记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写一节课的反思札记时,应思考下列问题:在这节课里,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回味?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等等。写一周札记时,应思考下列问题:在本月里,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与写课后教案相比,写反思札记一般无需花费过多的笔墨和时间,但不如写课后案例详细,容易忽略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3.观摩教学录像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录像,把优秀教师教学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来反观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的形式。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余下全文>>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传: 李庆云 更新时间:2012-12-29 8:21:04
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我们教师应该增强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的目标。那么,教师反思的问题从哪来呢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中来;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中来;从教师行为、学生表现中来;从学生热情、主动参与的效度中来;从作业质量、评定中来;从教学阶段小结、试卷分析中来。总之,既要重视反思教学中的大问题,又要重视反思自己或学生身上“针头线脑”的小问题。无论问题大小,只要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有反思的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找出过程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填补漏洞,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过程。具体对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今天就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注意点等问题做一探讨。
1、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思: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设计思路等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课前反思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以教材为载体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们教师要研究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学科教材特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补拓展学科教学内容;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剖析新教材,统筹设计学科需开发的内容专题,确保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前反思还体现在备课上。在备课时以课标为依据,从整册教材和每个单出发,对每堂课的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系统、本册教材系统,乃至整个小学教材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了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依据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一道开发、丰富和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生成和转化。
(2)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余下全文>>问题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一、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关注课堂,决胜课堂,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在中小学校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是省、市、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对学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全面领会高效课堂的内涵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各学科教学特点,采取一定的教学模式或流程,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管理形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双基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习目标任务,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问题四:同课异构,一课两上分别是啥意思 同课异构,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去上,看效果,
一课两上,是一节课由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看效果,问题五: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哪些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而校本教研将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许多学科都开展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完成体育学科教学之外,还有大量的体育课余训练、群体工作任务,致使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主题性、实效性不强,从而制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体育学科如何结合学科与教师特点,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特别是体育教研组长去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小学学科体育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方法、策略及几点思考,旨在促进体育教师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分析现阶段体育学科教研活动
1.1备课应付检查。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研室等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再仔细一深究,很多课堂只是把网上的教案复制加以演绎,至于学情、教材的研究变得非常肤浅,备课在这里失去了实质的内涵。
1.2团队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这种情感上的孤立和相互阻隔也给教师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提供了机会,教师也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人分享、未必愿意与人一起制定方案。
1.3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当教师要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往往另辟蹊径,选取教学内容时避免撞车,并且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避开难点课题。于是,体育教师会在选教学内容上花大量精力,从而减缩了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真正需求上的时间,一味的求新求异,会变得不务实,也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缺失了很多挑战的机会。
2.对实施体育学科“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认识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
3.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方法
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构建“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加工教案→试探式实践→践行冷思考→理想化设计。
3.1确立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所以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选择有价值的、有普遍性问题来思考和研究,最终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确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体育教研组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确立跑、跳、投掷、球类、技巧类......余下全文>>问题六:同课异构怎样脱颖而出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七:初中数学函数知识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思路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二、研究的策略及过程设计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 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
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人员确定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四、成果的预期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2015年5月6日,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承担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位数学教师是赵天浩老师和李建华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八年级下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各有侧重,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呈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现将评课意见整理汇总,汇报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 1.共同点:
(1)第一个环节都是复习引入。复习了正比例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及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
(2) 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两位老师都能结合函数图像,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函数的增减性。
(3)设法突破难点。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都采用了填空的形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不同点:
(1)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赵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用描点法画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而李老师的课则侧重于在教师引导下探......余下全文>>问题八:校本教材的意义与作用是甚么?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而自我反思是教学反思中最主要、最经济、最便利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私下”观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观念。其主要形式有:
1.编写课后案例
有些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课前很难预料到。课后案例可以把自己上课情景详尽地记录下来,并对其中某些片段和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从而扬长避短,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2.撰写反思札记
写反思札记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写一节课的反思札记时,应思考下列问题:在这节课里,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回味?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等等。写一周札记时,应思考下列问题:在本月里,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与写课后教案相比,写反思札记一般无需花费过多的笔墨和时间,但不如写课后案例详细,容易忽略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3.观摩教学录像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录像,把优秀教师教学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来反观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的形式。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