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最缺什么?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6-02 17:26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6-02 18:21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官场的角度讲,大家可能会说最缺位置;从普通平民的角度讲,高价的房子逼迫大家不得不说最缺票子;而一直从事资源研究的战略学家会说最缺能源;一些似是而非的自认为有思想的人会说最缺“发现”,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细究这些问题,都是一个相对的问题。比如说官场的位置,从个别官员成长的角度看,能力素质有,可能因为缺少职位的机遇而得不到提拔,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但细究起来,中国的官员有多少、位置的数量有多大,恐怕是全世界都难以匹敌。包括房价问题、能源问题,都是类似的样子。而对于“缺少发现”问题,说起来可能要复杂一点。
自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出名之后,培养发现的眼光充斥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我不隐讳,中小学包括大学毕业后好长一段时间,我也把培养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不懈的追求。所以,现在的思维方式总有点像小孩那样的“脑筋急转弯”,总是想标新立异、一鸣惊人。渐渐地身边好些人都说我见解独到。其实我知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去看,由于阅历、身份、职业和立场观点的不同,他们的看法一般都不会相同。因此,独到的见解存在于普遍的人群之中,“标新立异”在中国从来就不曾缺乏。
尤其是近段时间,看到网上,包括一些主流报刊杂志,一披露问题就很来劲,给大家形成一个印象,似乎中国一下子到处都是问题(稍有点理性的人其实都知道,很多问题从来就存在,只不过很多人习以为常罢了,但给媒体一炒作,一下子突然被放大了千百倍,就成了仿佛是不得了的问题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发现”是不是太多了,何曾缺乏过?
相对“发现”来讲,我倒是觉得,“解决的办法”缺了很多。大家都知道,媒体和网络一直在揭露发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甚至愈演愈烈。今天看到有个网友讲医疗卫生费的问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不妨摘录给大家看看:
纵观过去的十余年,舆论一直把“看病贵、看病难”的枪口对准医院和医生,批判不可谓不多,整个医疗界几乎成了一个罪恶的集中营。可是,这些舆论又为大家带来了什么现实效果呢?
媒体批判医院药价很暴利。于是政策规定医院只能从进货价加价15%。为了维持医院运营,医院不得不尽量选择高价药,于是药价更高。
媒体批判医生总是开大处方,加重患者负担。于是政策规定“药品比例”,规定住院病人药费不能超过总费用的40%~50%。同样是生存问题,于是医生们开始大量使用昂贵检查来“对冲药比”,患者负担更重。
媒体说,患者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能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于是医院失去自力更生的可能,继续依赖卖药为生,“医药分家”拖而不行。
媒体说,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是弱者。于是法律规定“中国特色”的举证倒置,于是医生们开始“大而全”的检查,“好且贵”的用药,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举证”要求。
媒体还渲染了大量“小感冒被治死”、“走着进医院,却再也出不来”之类的“惨案”,于是医生们口口相传“尽量把病情说重些,以防预料不及的病情突变”,并产生了被称为“转嫁风险”的各式各样知情同意书。
很显然,从上述事例我们都能看出,问题发现不少,大家都能看到,可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像样的“解决办法”。因此,在中国,相对“发现问题”来讲,“解决”是何等的少、何等的珍贵!
那么,为何“解决”最缺乏呢?
我想,还得从“发现”说起。虽然中国号称的“发现”不少,但真正真知灼见的“发现”不多。中学时学过的一个事例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印象很深:外国有个电厂新制造的一台发电机总是发不了电,就请一个物理学家去,这个物理学家绕着电机走了几圈,然后在电机的一旁画了个圈,写了行字——打开电机,剪掉三圈铜线。厂家按照去做,果然好了。最后问报酬,物理学家要一千美元,厂家不解,物理学家就说,剪掉三圈线只值一美元,知道要剪掉三圈线值999美元。从这个事例,老师给我们引申出了知识的价值、发现的价值,却忽略了发现的价值的核心所在,更忽略了“解决”的艺术魅力。其个中的奥妙,恐怕只有老中医、老技工才能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经验的不可忽略性,但这又是大多数媒体人和一些多有“发现”的网友最缺乏的东西。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6-02 21:44
- 2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6-02 21:02
- 3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6-02 20:27
- 4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6-02 19:29
- 5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6-02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