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中的“闻说”、“鸣”、“日升”、“畏”、“遮”、“身”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22:22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3-09 14:10
《登飞来峰》中的“闻说”、“鸣”、“日升”、“畏”、“遮”、“身”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3-09 15:11
闻说:
听见 :~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
~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 :新~。传~。见~。
出名,有名望 :~人。~达。名声 :令~(好名声)。丑~。
用鼻子嗅气味 :你~~这是什么味儿?
姓。
鸣: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日升: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 :~班。
天,一昼夜 :多~不见。今~。~程。
某一天 :纪念~。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时候 :春~。往~。
每天,一天一天地 :~记。~益。
特指“日本国”。
畏:
怕 :~惧。~难(nán)。~罪。大无~。望而生~。
敬服 :敬~。~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
遮:
挡 :~蔽。~挡。~拦。~阳。~没(mò)。~阴。
掩盖,掩蔽 :~丑。~盖。~瞒。~掩。~人耳目。
古同“庶”,众多。
古同“者”,这。
身: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 :~躯。人~。~材。~段。船~。树~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 :~世。献~。
亲自,本人 :自~。亲~。~教。~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 :出~。~分(fèn)。~败名裂。
孕,娠 :~孕。
量词,指整套衣服 :做了一~儿新衣服。
听见 :~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
~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 :新~。传~。见~。
出名,有名望 :~人。~达。名声 :令~(好名声)。丑~。
用鼻子嗅气味 :你~~这是什么味儿?
姓。
鸣: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日升: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 :~班。
天,一昼夜 :多~不见。今~。~程。
某一天 :纪念~。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时候 :春~。往~。
每天,一天一天地 :~记。~益。
特指“日本国”。
畏:
怕 :~惧。~难(nán)。~罪。大无~。望而生~。
敬服 :敬~。~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
遮:
挡 :~蔽。~挡。~拦。~阳。~没(mò)。~阴。
掩盖,掩蔽 :~丑。~盖。~瞒。~掩。~人耳目。
古同“庶”,众多。
古同“者”,这。
身: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 :~躯。人~。~材。~段。船~。树~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 :~世。献~。
亲自,本人 :自~。亲~。~教。~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 :出~。~分(fèn)。~败名裂。
孕,娠 :~孕。
量词,指整套衣服 :做了一~儿新衣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3-09 16:00
闻说:听说。鸣:指鸡叫声。日升:旭日初升。
畏:指害怕。遮:遮住。身:站在
【原文】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鉴赏】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