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的原文及翻译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12:52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3-16 18:34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的原文及翻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3-16 20:00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的原文: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不可全也。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的原文翻译:
齐桓公项打鲁国,鲁国不敢轻易迎战,而在距离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划定了边界,请求 比照附庸国来听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宁愿死了又死呢,还是宁愿活了又活呢?”庄公说:“此话怎讲?”曹刿说:“听从我的建议,国土必将扩大,您自身必将安定快乐,这就是活了又活。不听从我的建议,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将危险受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 “请让我听从你。”于是第二天将要在神前盟誓缔约,庄公与曹刿都怀藏宝剑走到祭坛上。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剑来架在自己脖子上,说道:“鲁国国都原本距边境几百里,现在离边境只有五十里,没法活了。估量着大概要死,就让我在您面前自杀。”管仲、鲍叔要进前,曹刿按剑挡在两个台阶中间说:“再说两位要改变国界,谁也不要前进。”庄公说:“以汶水为界才行,不然请让我死吧。”管仲说:“用土地保护国君,而不是用国君保护土地,请君王答应他。”于是在汶水之南划定了疆界,与庄公盟誓缔约。齐桓公回来之后不想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行。别人特地劫持君王而不是真心盟誓,君王却不知晓,不能算是聪明;临难却不得不听别人的,不能算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兑现,不能算是有信用。不聪明不勇敢没信用,有了这三种缺点,是不能取得成功和名誉的。给了鲁国土地,虽然失去了国土却得到了信用。凭四百里见方的土地被天下人信服,君王仍然有收获。”庄公,是齐国的仇敌;曹刿是害人的人。对仇敌和害人的人都讲信用,又何况对其他人呢?齐国九次聚会诸侯而能聚会成功,一次匡正天下而天下人听从,就是从这一点产生的。管仲可以说是能够顺应外物的人啊。把耻辱当作光荣,把困窘当作通达,虽然在前边有所损失,但可以说后来收获得更多,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出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不可全也。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的原文翻译:
齐桓公项打鲁国,鲁国不敢轻易迎战,而在距离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划定了边界,请求 比照附庸国来听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宁愿死了又死呢,还是宁愿活了又活呢?”庄公说:“此话怎讲?”曹刿说:“听从我的建议,国土必将扩大,您自身必将安定快乐,这就是活了又活。不听从我的建议,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将危险受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 “请让我听从你。”于是第二天将要在神前盟誓缔约,庄公与曹刿都怀藏宝剑走到祭坛上。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剑来架在自己脖子上,说道:“鲁国国都原本距边境几百里,现在离边境只有五十里,没法活了。估量着大概要死,就让我在您面前自杀。”管仲、鲍叔要进前,曹刿按剑挡在两个台阶中间说:“再说两位要改变国界,谁也不要前进。”庄公说:“以汶水为界才行,不然请让我死吧。”管仲说:“用土地保护国君,而不是用国君保护土地,请君王答应他。”于是在汶水之南划定了疆界,与庄公盟誓缔约。齐桓公回来之后不想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行。别人特地劫持君王而不是真心盟誓,君王却不知晓,不能算是聪明;临难却不得不听别人的,不能算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兑现,不能算是有信用。不聪明不勇敢没信用,有了这三种缺点,是不能取得成功和名誉的。给了鲁国土地,虽然失去了国土却得到了信用。凭四百里见方的土地被天下人信服,君王仍然有收获。”庄公,是齐国的仇敌;曹刿是害人的人。对仇敌和害人的人都讲信用,又何况对其他人呢?齐国九次聚会诸侯而能聚会成功,一次匡正天下而天下人听从,就是从这一点产生的。管仲可以说是能够顺应外物的人啊。把耻辱当作光荣,把困窘当作通达,虽然在前边有所损失,但可以说后来收获得更多,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出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