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同时可以信道吗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0:26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12-20 18:45
信佛同时可以信道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12-20 19:28
很多人是儒释道同修的,但是三道中有主修,其余只是辅助印证。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人,苏轼,郑板桥……
释尊当年亦成修习并借鉴过古印度的定乐与苦行
八万四千法门能成正觉,佛教并不排斥其他宗教里合情理的正确的思想。即使回溯历史会发现儒释道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流融汇借鉴,并根据各自的需要互补发展。所以会发现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在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是说两者中必有一方是错误另一方正确。
现在有的人过分宣扬佛教的殊胜,对佛教外的其他宗教有失偏颇,以偏盖全,一味地批之为不可取的,低级的“外道”,是很难让人赞同,也很容易让人对佛教产生反感。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
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 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 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 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正信的佛教》
释尊当年亦成修习并借鉴过古印度的定乐与苦行
八万四千法门能成正觉,佛教并不排斥其他宗教里合情理的正确的思想。即使回溯历史会发现儒释道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流融汇借鉴,并根据各自的需要互补发展。所以会发现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在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是说两者中必有一方是错误另一方正确。
现在有的人过分宣扬佛教的殊胜,对佛教外的其他宗教有失偏颇,以偏盖全,一味地批之为不可取的,低级的“外道”,是很难让人赞同,也很容易让人对佛教产生反感。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
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 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 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 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正信的佛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12-20 23:17
LS把道教的神等同于基督的上帝吗。囧。不过说信仰只能专一,倒是对的哦,能同时爱两个人吗?哈哈。
- 2楼网友:洎扰庸人
- 2021-12-20 22:31
佛教提倡正信的佛教,信仰还是专一的好.阿弥陀佛!如果想学佛,可以看看我个人资料里的妙智人生网站!里面很全面.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 3楼网友:十鸦
- 2021-12-20 21:56
可以
- 4楼网友:夜余生
- 2021-12-20 21:34
道教的至高定境是与佛门的实相「中观正见」相通的。
所谓佛门的「空观」就是道家的「无心」。
佛门的「假观」就是道家的「非有」。
佛门的「中观」就是道家的「致虚」。
至于仙人的品位有:金仙、天仙、神仙、地仙、人仙、以及鬼仙。金仙最高,鬼仙最低。这些品位又一一对应佛门的品位。
金仙——对应佛门的佛、菩萨
天仙——对应佛门的二乘
神仙——未出轮回的诸天神众
地仙、人仙、以及鬼仙——地天,世间鬼神众
不同于以上的,「修仙成道品」把仙分为九品:九天真王、三天真王、太上真人、飞天真人、灵仙、真人、灵人、飞仙、以及仙人。到了真人之境,其人可出阳神,到了灵仙之境,可如佛陀般化身亿万度众生了。
道门境界不可思议,非一般无知之徒,列出《楞严经》里的诸仙可比的,《楞严经》翻译时用「仙」此一字是非常不妥当的,以至后世常为无知佛徒引用攻击道门,其实《楞严经》中的「仙」多为婆罗门教中的炼气士,其等级是从鬼仙到神仙之间,参差不齐。天仙与金仙讲求的是「性命双修」,「性」即「真如法性」,「命」即密宗的「气」、「脉」、以及「明点」。
道门讲到心藏神,就是指识神和元神。识神者人的七识,元神者即八识如来藏。道门的「璇矶海」即佛门的「毗卢遮那神变三摩地」,到此境地者即「佛」与「道」无别矣。
- 5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2-20 21:00
佛道没有冲突。
儒释道本为一体。
佛家说的是一,也就是空,但空不是没有,妙空,一体,混沌,都是一个意思,因为字面容易引起误会,还是用一比较好。
六祖惠能云: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释迦牟尼佛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佛的教育是揭示宇宙的真相,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我不二,你我一体,这个虚空宇宙都是一体的。
道家说什么?道家讲一体,然后讲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产生变化。就像中国道家所讲的太极,一体是太极,二用就有阴阳,就起变卦,太极生二仪,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道家讲的。
展开就是道家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心量就广了,说到究竟处,宇宙都是和我一体的。
既然两家都是说,宇宙和我都是一体,那还有什么分别?
其实,儒释道三家是共通的,引用一段雍正的上谕,那时候儒释道教育还在,而他是接受全国最顶尖的教育,什么最好的都先教他,所以他贯通,有这样的体会。
这篇上谕,同时出现在佛家的基础学科《十善业道经》前面,代替了序文,在《道藏》总目录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谕,这篇也在其中。
雍正皇帝上谕 节选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一下链接。
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42&web_rel_index=720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