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不平衡的现象有哪些,帮我写一两个治理方案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7 21:57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02-17 17:53
生态不平衡的现象有哪些,帮我写一两个治理方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2-17 18:12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生物圈与食物链
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3类: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比如我国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加上各种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再比如我国北方的许多草原,不仅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那儿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凉,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泽中淡水生物相互构成的依存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海洋这一主体条件下各类动植物的群体所形成的自然环境。表面上看,大海汹涌澎湃,桀傲不驯,而水下摄影机拍到的海底世界却是那样恬静、祥和、温馨而又奇妙!
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生物圈与食物链
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3类: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比如我国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加上各种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再比如我国北方的许多草原,不仅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那儿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凉,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泽中淡水生物相互构成的依存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海洋这一主体条件下各类动植物的群体所形成的自然环境。表面上看,大海汹涌澎湃,桀傲不驯,而水下摄影机拍到的海底世界却是那样恬静、祥和、温馨而又奇妙!
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2-17 20:12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2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2-17 19:55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 3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2-17 19:26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生物圈与食物链
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3类: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比如我国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加上各种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再比如我国北方的许多草原,不仅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那儿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凉,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泽中淡水生物相互构成的依存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海洋这一主体条件下各类动植物的群体所形成的自然环境。表面上看,大海汹涌澎湃,桀傲不驯,而水下摄影机拍到的海底世界却是那样恬静、祥和、温馨而又奇妙!
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