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书院对晚清理学和汉学的影响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3 10:05
- 提问者网友:不要迷恋哥
- 2021-12-02 17:25
近代书院对晚清理学和汉学的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12-02 18:06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学术思想派别—洛学。‘天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规。 宋明时期的‘天理’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二程夫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主义。
“理”又称“太极”、“天理”,是朱熹哲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朱熹是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它本身是一个超时空、超动静、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朱熹又认为,理派生万物离不开“气”这个中间环节,宇宙之内有理也有气,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由于有了“气”这个范畴,使得朱熹的哲学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穷究理与气即精神与物质的先后本末,他便明确地肯定“理在先、气在后”(《朱文公文集》,下同),“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太极生阴阳、理生气”,并形象地把理与气比喻为人骑马的关系,“理终为主”,理是主宰者和决定者。
朱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凝毕生心血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于《四书》、《五经》用力最勤,集后期儒学之大成,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的正宗,甚至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
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
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
注重历史与人文;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
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
一种学术的盛衰,固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原因。经学考据,自康熙至乾隆前期,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提倡,皇帝所尊崇、宣扬的是程朱理学。然而二者的趋势却截然不同,经学考据不断发展,至于鼎盛,理学则日趋衰落。姚莹慨叹:“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问题需要从理学自身来找。清代理学,于学理无甚创新,多在于维护与阐释程、朱之说。对康熙帝尊崇程朱理学
产生重要影响的熊赐履,认为治学“只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及宋、元、明诸儒语录从头细看,自一一了然,更不必去起炉作灶,架屋叠床,生出无限枝节”。理学名臣张伯行认为:“内圣外王之道,灿然著于六经,折中于四子,而发挥阐释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有志圣贤之学者,惟取六经、四子与夫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虚心学问,俛焉日有孳孳,而著书立说,不惟不可,亦不必也。”可见,乾嘉时,汉学兴盛而理学衰退,理有固然。道光后,理学虽有复苏,但重在经世,学理并无创新,仍只在程、朱脚底下盘旋。晚清名儒贺瑞麟说:“自孔、孟没,圣学失传。宋兴,人文再辟,周、程、张、朱之数子者,斯道大明,如日中天。后之学者,但当守其轨辙,不当另立门户,宗程、朱即宗孔、孟,非程、朱即非孔、孟。”清代宗理学者在学理层面无甚创新,只重纲常伦理规条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理学丧失学术上的活力,趋于枯萎。
清代宗程朱理学者门户之见甚深。清初熊赐履撰《学统》,即为“卫道”、“明统”,以孔、孟、程、朱为道统正宗,排斥陆王心学。陆陇其、张履祥等理学名儒也都是尊崇朱熹,斥黜陆王心学。及至晚清,宗程朱理学的唐鉴、罗泽南等承袭陆陇其等人的风习,仍力排陆王心学,“同室操戈”未已。同时,宗程朱理学者对汉儒、汉学也予以抨击、贬抑。宗程朱理学者既排斥陆王心学,又排斥汉学,门户意气,无疑也会阻碍程朱理学的发展。(文/ 龚书铎)
链接:有关清代理学
清代理学宋、元、明时代的理学。关于清代理学,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论断精到。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理”又称“太极”、“天理”,是朱熹哲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朱熹是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它本身是一个超时空、超动静、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朱熹又认为,理派生万物离不开“气”这个中间环节,宇宙之内有理也有气,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由于有了“气”这个范畴,使得朱熹的哲学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穷究理与气即精神与物质的先后本末,他便明确地肯定“理在先、气在后”(《朱文公文集》,下同),“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太极生阴阳、理生气”,并形象地把理与气比喻为人骑马的关系,“理终为主”,理是主宰者和决定者。
朱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凝毕生心血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于《四书》、《五经》用力最勤,集后期儒学之大成,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的正宗,甚至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
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
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
注重历史与人文;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
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
一种学术的盛衰,固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原因。经学考据,自康熙至乾隆前期,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提倡,皇帝所尊崇、宣扬的是程朱理学。然而二者的趋势却截然不同,经学考据不断发展,至于鼎盛,理学则日趋衰落。姚莹慨叹:“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问题需要从理学自身来找。清代理学,于学理无甚创新,多在于维护与阐释程、朱之说。对康熙帝尊崇程朱理学
产生重要影响的熊赐履,认为治学“只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及宋、元、明诸儒语录从头细看,自一一了然,更不必去起炉作灶,架屋叠床,生出无限枝节”。理学名臣张伯行认为:“内圣外王之道,灿然著于六经,折中于四子,而发挥阐释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有志圣贤之学者,惟取六经、四子与夫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虚心学问,俛焉日有孳孳,而著书立说,不惟不可,亦不必也。”可见,乾嘉时,汉学兴盛而理学衰退,理有固然。道光后,理学虽有复苏,但重在经世,学理并无创新,仍只在程、朱脚底下盘旋。晚清名儒贺瑞麟说:“自孔、孟没,圣学失传。宋兴,人文再辟,周、程、张、朱之数子者,斯道大明,如日中天。后之学者,但当守其轨辙,不当另立门户,宗程、朱即宗孔、孟,非程、朱即非孔、孟。”清代宗理学者在学理层面无甚创新,只重纲常伦理规条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理学丧失学术上的活力,趋于枯萎。
清代宗程朱理学者门户之见甚深。清初熊赐履撰《学统》,即为“卫道”、“明统”,以孔、孟、程、朱为道统正宗,排斥陆王心学。陆陇其、张履祥等理学名儒也都是尊崇朱熹,斥黜陆王心学。及至晚清,宗程朱理学的唐鉴、罗泽南等承袭陆陇其等人的风习,仍力排陆王心学,“同室操戈”未已。同时,宗程朱理学者对汉儒、汉学也予以抨击、贬抑。宗程朱理学者既排斥陆王心学,又排斥汉学,门户意气,无疑也会阻碍程朱理学的发展。(文/ 龚书铎)
链接:有关清代理学
清代理学宋、元、明时代的理学。关于清代理学,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论断精到。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