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捣衣一般选择在晚上吗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12:09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3-30 11:52
古代妇女捣衣一般选择在晚上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3-30 12:06
捣衣,有二种意思:一是指古代服饰方面的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二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3-30 14:16
古时候,有些丈夫出征不在身边的妇女,白天多在田间劳作,常在夜里捣衣而洗
那些孤寂的女子,丈夫或情人戍守边关,远在万里,魂牵梦绕地惦念,无可排遣的愁绪,有谁知道?漫慢长夜,无尽的煎熬,又有谁能忍受?所有的牵肠挂肚,都化入阵阵捣衣声中。
好些古诗词都描绘了夜间洗衣的场景,如:
李白在《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岑参诗云:“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杜甫另有《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还有李煜词《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即是捣衣用的石砧)
那些孤寂的女子,丈夫或情人戍守边关,远在万里,魂牵梦绕地惦念,无可排遣的愁绪,有谁知道?漫慢长夜,无尽的煎熬,又有谁能忍受?所有的牵肠挂肚,都化入阵阵捣衣声中。
好些古诗词都描绘了夜间洗衣的场景,如:
李白在《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岑参诗云:“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杜甫另有《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还有李煜词《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即是捣衣用的石砧)
- 2楼网友:duile
- 2021-03-30 13:32
多于秋夜进行。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典解释: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