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规范包括什么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06:49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02-23 22:05
幼儿社会规范包括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2-23 23:00
问题一:简述幼儿掌握的社会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余下全文>>问题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余下全文>>问题三: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包括了哪些 10分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问题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走进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类活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的基本情感,如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尽量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
例如,前洲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镇,结合主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设计了活动“河水怎么变脏了”、“污染”、“垃圾箱哪里去了?”“环保小卫士”等,带领幼儿出去走走、看看、转转,增进了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了“前洲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小朋友喜欢,正是这种小朋友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显得比室内活动深刻、真实得多!
又如:九月份是小班新生入园之际,我们开展了大带小活动,通过“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给弟弟妹妹送礼物”、“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关心、帮助弱小者,感受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情感,体会到了“关心”的乐趣。
二、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如果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方面,我们针对个别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合作意识差、不能学会分享等情况,同个别家长交谈,交流彼此的看法,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指导,提高幼儿的交往力;又如我们发放了家长阅读材料《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交往的重要性,这些对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非常有帮助;我们组织了亲子活动——游玩苏州乐园,让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光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强了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交往范围扩大了,这种走出幼儿园大门的活动,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如,在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情感中,我们组织了家长经验交流活动,“给孩子关爱父母的机会”,要求家长讲述一些孩子关爱父母的实例,得到了许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对怎样教育孩子“关心”有了更多的认识。
教育具有社会性,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家庭、社区等。如我们开展的住宅活动,首先我们和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取得联系,确定参观地点,同时和家长联系,帮助幼儿统计有关于住宅的层数、楼梯数、标记等,并且记录在表格上,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幼儿还通过参观工地,和建筑工人交谈,了解了住宅的构成,这些活动即增进了对住宅的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另外,超市、广场、邮电局、照相馆等地方,也成为我们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
三、充分利用社会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心理学家把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社会教化幼儿,幼儿认同社会,我们就利用这层关系,充分利用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例如,“探望生病的幼儿”活动,我们带着礼物到玲玲家探望,在活动中,小朋友的交往语言和体态得到了发展,恰逢彬彬小朋友的家和玲玲家是邻居,小朋友又到他家做客,彬彬和玲玲学会了招待。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幼儿有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他们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农民伯伯丰收忙!”、“河水怎么变脏了?”、“我的好朋友”、“给白血病患者捐款”、“我给小树穿冬衣”等活动,增进了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方式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知觉能力,道德判断力和移请能力,在这些身临......余下全文>>问题五:幼儿社会规范教育要遵守的原则有? 这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 1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2要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将道理渗透到有趣 的故事、童话、图片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她们的道德认识。 3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问题六:幼儿社会领域的游戏包含哪方面的?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问题七: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什么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西方许多学者的一件,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①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与调节
④自我管理
2、社会认知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行为,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 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 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6、 道德品质的发展
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三、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问题八: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服从阶段有哪些特点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问题九:幼儿园社会规范接受得规律和德育的他律指的是什么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也不例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幼儿德育的核心,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可以说,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幼儿应当养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
(3)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必须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如何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等。
2.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自信、活泼开朗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有的教师利用幼儿每天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余下全文>>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余下全文>>问题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余下全文>>问题三: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包括了哪些 10分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问题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走进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类活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的基本情感,如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尽量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
例如,前洲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镇,结合主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设计了活动“河水怎么变脏了”、“污染”、“垃圾箱哪里去了?”“环保小卫士”等,带领幼儿出去走走、看看、转转,增进了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了“前洲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小朋友喜欢,正是这种小朋友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显得比室内活动深刻、真实得多!
又如:九月份是小班新生入园之际,我们开展了大带小活动,通过“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给弟弟妹妹送礼物”、“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关心、帮助弱小者,感受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情感,体会到了“关心”的乐趣。
二、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如果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方面,我们针对个别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合作意识差、不能学会分享等情况,同个别家长交谈,交流彼此的看法,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指导,提高幼儿的交往力;又如我们发放了家长阅读材料《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交往的重要性,这些对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非常有帮助;我们组织了亲子活动——游玩苏州乐园,让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光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强了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交往范围扩大了,这种走出幼儿园大门的活动,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如,在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情感中,我们组织了家长经验交流活动,“给孩子关爱父母的机会”,要求家长讲述一些孩子关爱父母的实例,得到了许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对怎样教育孩子“关心”有了更多的认识。
教育具有社会性,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家庭、社区等。如我们开展的住宅活动,首先我们和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取得联系,确定参观地点,同时和家长联系,帮助幼儿统计有关于住宅的层数、楼梯数、标记等,并且记录在表格上,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幼儿还通过参观工地,和建筑工人交谈,了解了住宅的构成,这些活动即增进了对住宅的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另外,超市、广场、邮电局、照相馆等地方,也成为我们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
三、充分利用社会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心理学家把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社会教化幼儿,幼儿认同社会,我们就利用这层关系,充分利用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例如,“探望生病的幼儿”活动,我们带着礼物到玲玲家探望,在活动中,小朋友的交往语言和体态得到了发展,恰逢彬彬小朋友的家和玲玲家是邻居,小朋友又到他家做客,彬彬和玲玲学会了招待。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幼儿有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他们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农民伯伯丰收忙!”、“河水怎么变脏了?”、“我的好朋友”、“给白血病患者捐款”、“我给小树穿冬衣”等活动,增进了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方式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知觉能力,道德判断力和移请能力,在这些身临......余下全文>>问题五:幼儿社会规范教育要遵守的原则有? 这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 1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2要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将道理渗透到有趣 的故事、童话、图片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她们的道德认识。 3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问题六:幼儿社会领域的游戏包含哪方面的?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问题七: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什么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西方许多学者的一件,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①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与调节
④自我管理
2、社会认知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行为,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 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 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6、 道德品质的发展
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三、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问题八: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服从阶段有哪些特点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问题九:幼儿园社会规范接受得规律和德育的他律指的是什么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也不例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幼儿德育的核心,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可以说,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幼儿应当养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
(3)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必须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如何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等。
2.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自信、活泼开朗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有的教师利用幼儿每天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