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甚深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6:47
甚深缘起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问题一:“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p130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二解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来源:法相辞典 简体版-繁体版 English
首页宝莲禅寺佛教数据库佛教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杂文 缘起甚深作者 : 不详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余下全文>>问题二:“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罚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问题三:“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问题四:佛学(教)中独觉住是什么意思/解释 “辟支佛”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云何独觉住。
谓初所习鳞角喻独觉。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深缘起道理。乐安住最极空无愿无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习部行喻独胜。不必一向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所余住相如麟角喻。问题五:世间禅是什么意思?如何修? 含义:凡事要顺其自然,艰难曲折是必然的,遇事处之要泰然,失意之时要坦然出自《玄藏西行记》世界上实际有的就只有心识,心外的一切法实际都只不过是心中的妄想,换句话说就是,实际存在的只有能妄想的心,而心中所妄想出来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唯能无所。这个能妄想的心,就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也叫甚深缘起法,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所以佛说三界唯心。当然我们可以在妄想中假安立缘起法,那叫假名缘起法,是我们妄想中的缘起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上不存在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的缘起法,只有在把凡夫所知一切法(包括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和佛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以根本智实证空性之后,才能以圣者的后得智实证到真正的缘起法——三界唯心的心——的真实面目。缘起唯能识,就是说,真正的缘起法,就只是能进行认识活动的心识。问题六:菩提意思是什么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余下全文>>问题七: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编辑本段菩提在佛教中的意义  '菩提 '的梵语为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形象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余下全文>>问题八:"菩提树"在佛教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英雄传奇李师师打什么印 李师师宝具搭配分享
聚丙烯pp排水管PVC两种有什么差别
梦见火化场
方程-y2-1=4y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是__
能在移动营业厅查到我手机收的短信号码么?不
维拉克斯发动机号数字大小不一样
安仁县国土资源局军山国土资源所地址在什么地
下表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
单选题Mr.Brownwasn’t________homeyesterday
栽裁截的部首是什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英国伟大的
喝糖粉验血胰岛素偏高!!!
It was not until Susan came back her close
多选题下列各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A.在空
单选题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相比较,共同点在
推荐资讯
归位的意思
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
50度的角在3倍的放大镜下是150度.________.
综合学习与探究。(10分)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
报的是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总分差国家线4分
已知有一多项式与(2x2-5x-2)的和为(2x2+5x
汽车票网上订票怎么核验
作文 我的童年趣事 600字 最好是原创的 多用
台湾的行政中心是A.高雄B.基隆C.台北D.台中
某商店销售一批服装,每件售价150元,可获利2
去荷兰旅行买什么纪念品回国内送朋友比较好
lol现版本武器怎么打诺手? 10分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