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是个好老师有感,如何向孔子学习做一名好老师的读书心得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4:44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4-03 18:20
读孔子是个好老师有感,如何向孔子学习做一名好老师的读书心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4-03 19:21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读】孔子说:默默提升认识,学习不觉厌烦,教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呢?【解说】其一,求知之境。人不能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如何学?孔子从自己的学知体验,提出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无取巧之技,无投机之法。默而识之是学习方法,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始于垒土。因此需要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定力。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七十岁辍笔《春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其二,授学之道。为人师,当先为饱学之士。与人一斗,己必五车,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五年功”。孔子能吸引学子,德才俱高,才以服众,德以服心,缺一不能。孔子殁,众弟子怀念其师音容笑貌,有若(字子有)气质形貌“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尽管“曾子以为不可”,还是被子夏、子张、子游等推上师座,以师礼事之。然而,其学问不孚众望,众人怫然,请下师座(《孟子?滕文公(上)》)。有若过世,鲁悼公前往吊唁。其三,师表之德。为人师,当表率于徒。西周以德立国,以礼兴邦,形成了厚重的礼仪文化。为人师当言教身教并举,一直是中国教书先生的应有之义。孔子成为这一传统的祖师和典范。其诲人不倦,既凸显了为人师表的品德,又包含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所带来的才学功底。《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往往说十二分话,但斯言不悖。其四,以教为乐。以教师为职业并不难,以教师职业为乐趣就难;以学习为任务并不难,以学习为乐趣就难。以学习授业为乐趣,难上难。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精一行,干好一行。这是今人给小学毕业生雷锋的结论,孔子做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何有于我哉”——对于我还要什么呢?【启示】孔子奉为万世师表,是当之无愧的。他用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和身范言教的育人精神,为教书育人之业树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楷模。孔子治学,“学而不厌”,研古如初,学新如痴,晚年嗜《周易》,七十辍《春秋》,成为学无止境的师表;孔子育人,“诲人不倦”,因人施教,循循善诱,教子如徒,为师立范,成为德行仰止的师表。孔门弟子无顽劣纨绔,唯“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4.37],就因这“愬”而已,便被同门不耻。《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此言不悖。在温饱无忧且科学昌明的今天,出现了“钱学森问题”。文凭才艺益高,浮躁浅薄愈盛,巧嘴佞舌更甚,理性德行尤缺,此风大有不衰之势。“默而识之”限于教材,“诲人不倦”乐于人云亦云,“学而不厌”在于死记硬背,一份教案一辈子,一套纲要几代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谈话)。孔子留下了一份比《论语》更珍贵的遗产——孔子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回看孔子,你不一定认同他的观点,但一定会佩服他的深度;你不一定肯定他的做法,但一定会景仰他的德行;你不一定接受他的批评,但一定会钦敬他的用心;你不一定赞许他的选择,但一定会仰止他的执著。这就是孔子,儒家秉承了下来,成为前仆后继的经世致用精神。【......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