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四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古风?登高望四海...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2 07:09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3-11 20:24
【登高望四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古风?登高望四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3-11 21:35
【答案】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的大致意思来总结,“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两句是:秋霜覆盖了世间万物,大风吹着原野,原野一片荒寒.由此可以得出这是一幅苍茫萧索的清秋荒漠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严霜”“寒风”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凄怆悲凉的情感.(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后的注释重点理解“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几句的大致意思,结合这些诗句的意思分析行路难的原因即可,“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的意思是:富贵荣华如东去的流水般一去不返,万事皆有波澜,起伏不定;“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的意思是:白日被浮云掩去光辉,浮云漂浮不定;“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意思是:梧桐上栖息着燕雀,高贵的凤凰却落在灌木之上;“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运用典故,意思是:想像陶渊明一样归去,又忍不住像冯谖一样弹剑高歌行路难.根据这些句子的意思总结原因即可.答案:(1)这是一幅苍茫萧索的清秋荒漠图(2分),秋霜覆盖,万物萧索,寒风吹拂,原野荒寒(2分),暗示了作者面对秋景时的凄怆与悲凉.(1分)(2)对荣华易逝、命运坎坷的人生遭遇的感慨(富贵荣华如东去的流水般一去不返,万事皆有波澜,起伏不定).对小人得志,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不满(白日被浮云掩去光辉,梧桐上栖息着燕雀,高贵的凤凰却落在灌木之上).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想象陶渊明一样归去,又忍不住像冯谖一样弹剑高歌行路难).(每点2分)译文:登高向四海瞭望,天地之广大何其漫漫.群物被霜而天下已秋,寒风起而大地寒凉.荣华若东流之水,一去不返;世事亦如波澜,滔滔一去不归.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如今是燕雀栖于梧桐之树,而鸳鸯却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赏析: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水”、“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3-11 22:51
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