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击沛公于坐 的因怎么解释?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9 16:47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11-18 21:25
因击沛公于坐 的因怎么解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11-18 21:56
- 因击沛公于坐:借机在坐席上击杀沛公(刘邦);句中“因”字,译成“趁机”、“借机”可能比较恰切。
“因”有连续、连贯之意。古汉语中“因”的用法很多场合中与现代汉语中的“就”相近。即先做了什么,然后就做了什么。舞剑是做一件事,杀人又是做一件事,两者可以自然地连续在一起,所以就用了“因”这个字。实在要用现代汉语在翻译这个“因”字的话,译成“趁机”可能比较恰切。
因击沛公于坐,“于坐”是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该把后置的状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来:“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强调击杀沛公的地点.如果译为“趁机将沛公杀死在座位上”也过得去,但因为让“于坐”作了补语,就没有强调击杀沛公地点的意思。
“因”的常用单项列如下,供参考: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
理由:~为(wéi )。~而。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出处】:鸿门宴,作者:两汉 司马迁。
【主旨】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