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有哪些?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1-26 23:4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27 00:01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首先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尤其是提倡以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的俗字俗语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实写社会状况,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其次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康白情《新诗之我见》),诗歌的声气音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求合乎诗人自身情绪感兴的自然消涨和语气的自然节奏。
另外,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自由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自由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便是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以此来揭示旧社会贫富尖锐对立和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
另一显著特点是在反封建专制种种旧传统旧观念的精神禁锢和束缚的主题上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不阿的意义。这一特点又集中地体现在以汪静之和冯至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自由诗创作中。他们赤裸裸地表述男女青年在恋爱上的欲望和要求,毫无拘束地自由放肆地歌唱自己的青春爱情,清澈见底地倾吐和展露五四青年不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内心深处的自由向往和个性解放要求,表现出一种蔑视旧礼教的叛逆姿态和对婚姻对自由的如火如荼的热切向往,真正地显示出五四要求个性自我解放的时代主题。
自由诗中也有一些赞美劳动意义,歌颂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抒写对理想社会和光明前景憧憬的作品,这些作品尤为可贵的思想特征是往往在赞美的文字里透露出反封建的主题和乐观明朗积极进取的倾向,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还有相当数量的写景抒情短诗,诸如冰心、宗白华的那些诗意幽美的小诗,虽然不如揭示劳苦大众悲惨命运和歌唱追求爱情自由反叛封建旧礼教的诗篇深刻动人,但它们开掘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由此展示出这方面的苦恼迷惘感伤和愤懑,同样映照出时代的投影,并且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尤为真挚细腻新颖,显得别有意味。
自由诗的不足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自由成章,语风散漫,总显得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并且损害了在冲破旧体诗词镣铐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白话新诗的信誉和地位。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这亦反映出诗人体验生活的肤浅和对诗歌抒情特点的幼稚把握。与此相联系的是,那些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的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手法,因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这些都是自由诗的通病。
1《一代人》
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2《远和近》
第一节,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
3《回答》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 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 ”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 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 代主义特征。
4《一切》
。“一切”是意象的统一,自然界整体的表现。它更充分的体现是事物的完整性和事件的过程性。作者用虚词和抽象事物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表达思想,这种诠释方式自然而深刻,随意而流畅。从诗歌的句式来看,诗歌是两句一节。这里诗歌的格式是相当讲究的。整首诗,作者的思想一直环绕着一切物象。由命运想到生活的苦难,想到爱情和战争。这些物象总在意识中交错着,反应心中想直解,却混乱难解的状态。诗歌里到处是伤口,到处是痛苦,而这一切归结于调动这一切的“一切”的语言。
5《断章》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6《红叶》
这首小诗很精炼,只选取了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镜头,抒发了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小诗虽然短小,内涵却很丰富。作者独具慧眼,让“绿”和“红”这两种色彩在一片枫叶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翻空出奇,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且能以小见大,发掘出了新意,这种即景抒情,托物咏怀的手法,读来让人感物又感人,使得全诗隽永有味,令人不忍释卷。红梅在隆冬到来时方见其傲霜英姿,鲲鹏展翅尚待雷霆万钧,这里的霜重色愈浓,作者睹物感怀,想到红叶的娇艳正是经历了严霜的袭击,
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很短,只有十四行,一百四十七言。也许这是海子面朝大海的距离,也许也是海子寻找幸福的路程,可以肯定,这是海子承受25年生命的极限。祈求渴盼之后的宁静和光明,大痛大悲之后的干净与安详。用溅着海子血的圣言与湖水,抄录海子短短的诗篇;剪作一串串的纸钱,撒向天空,送海子回到他心中故乡的庭院。诗很短,而这次相送,整整走了13天。
8《再别康桥》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9《有的人》
作者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运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的意境。虽然是政治抒情,然而却运用形象思维,诗句优美,琅琅上口,使人过目难忘。
10《乡愁》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1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1-27 01:33
举例较出名的10个
1《一代人》 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2《远和近》 第一节,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 3《回答》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 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 ”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 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 代主义特征。 4《一切》 。“一切”是意象的统一,自然界整体的表现。它更充分的体现是事物的完整性和事件的过程性。作者用虚词和抽象事物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表达思想,这种诠释方式自然而深刻,随意而流畅。从诗歌的句式来看,诗歌是两句一节。这里诗歌的格式是相当讲究的。整首诗,作者的思想一直环绕着一切物象。由命运想到生活的苦难,想到爱情和战争。这些物象总在意识中交错着,反应心中想直解,却混乱难解的状态。诗歌里到处是伤口,到处是痛苦,而这一切归结于调动这一切的“一切”的语言。 5《断章》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6《红叶》 这首小诗很精炼,只选取了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镜头,抒发了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小诗虽然短小,内涵却很丰富。作者独具慧眼,让“绿”和“红”这两种色彩在一片枫叶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翻空出奇,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且能以小见大,发掘出了新意,这种即景抒情,托物咏怀的手法,读来让人感物又感人,使得全诗隽永有味,令人不忍释卷。红梅在隆冬到来时方见其傲霜英姿,鲲鹏展翅尚待雷霆万钧,这里的霜重色愈浓,作者睹物感怀,想到红叶的娇艳正是经历了严霜的袭击, 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很短,只有十四行,一百四十七言。也许这是海子面朝大海的距离,也许也是海子寻找幸福的路程,可以肯定,这是海子承受25年生命的极限。祈求渴盼之后的宁静和光明,大痛大悲之后的干净与安详。用溅着海子血的圣言与湖水,抄录海子短短的诗篇;剪作一串串的纸钱,撒向天空,送海子回到他心中故乡的庭院。诗很短,而这次相送,整整走了13天。 8《再别康桥》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9《有的人》 作者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运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的意境。虽然是政治抒情,然而却运用形象思维,诗句优美,琅琅上口,使人过目难忘。 10《乡愁》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