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3 20:25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12-02 22:00
道可道,非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9-03 06:51
这句话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对事物的认同与否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处事原则,对人物的认同与否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行为标准。“
"道可道",这三个字里,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世间大道。第三个字也是"道",却是动词,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结构也是这样,这几句话连在一起,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也不是永恒的名。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道之道,非永恒之道。
可名之名,非恒久之名。
天地本就无名。
万物有名,是因命名者(之母)。
所以要常怀着“无欲”的心情观察玄妙。
也有人抱着“有欲”的心情观察玄妙。两者本质一样,走向却不同。
虽然同出自“玄空”之中,可这玄空之中还蕴藏着无数的玄(无法细数)。
无欲,才是观察众多玄妙的大门。
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对事物的认同与否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处事原则,对人物的认同与否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行为标准。“
"道可道",这三个字里,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世间大道。第三个字也是"道",却是动词,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结构也是这样,这几句话连在一起,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也不是永恒的名。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道之道,非永恒之道。
可名之名,非恒久之名。
天地本就无名。
万物有名,是因命名者(之母)。
所以要常怀着“无欲”的心情观察玄妙。
也有人抱着“有欲”的心情观察玄妙。两者本质一样,走向却不同。
虽然同出自“玄空”之中,可这玄空之中还蕴藏着无数的玄(无法细数)。
无欲,才是观察众多玄妙的大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0-10-23 21:57
"道可道",这三个字里,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世间大道。第三个字也是"道",却是动词,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结构也是这样。这几句话连在一起,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也不是永恒的名。
老子的思想非常反传统,他认为不管是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是人间大道,一旦我们自认为讲明白了,其实就偏离它了。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语言恰恰是一种限制。因此,老子认为,只要我们把大道付之语言表示,就是对大道的一种剥夺,一种侵蚀,一种或多或少的切割。这个意思,也适用我们今天的讲课,老子的在天之灵如果看到又有一伙人在这里谈他的道,也会苦笑一下飘然远去。
后半句"名可名,非常名",更进一步否定了以概念、名号去定义不同的对象。有几位西方现代哲学家特别喜欢老子的这个思想。当你试图去定义时,用的是过去产生的类别划分。类别划分本来就是一种最粗浅的概括,已经取消了事物本身的独特本质,更何况是过去的。这就像让你在操场上排队,被划入了黄队,但黄队是你吗?"黄队"之名,一时之名,权宜之名,非本性之名,非个体之名。遗憾的是,本来为了方便而叫出来的名,却替代了事物的本性,人们还特别容易为了名而争斗。在老子看来,这从一开始就搞错了。
按照老子的哲学,他问你一句:"你是谁?"你回答说:"北大学生",或者说:"副教授",老子就会说:"你呢?你到哪里去了?"
总之,不要过于相信已经创造的知识和已有的思维方式对存在的认知。老子教导我们不要过于相信已有的知识
老子开头这句话,其实也摆明了一个著作者的矛盾心态。他很谦虚地告诉大家,后面文字所传达的意义并不是他心中的终极意义。终极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完全不言传,人们就很难抵达意会的入山口。因此,这五千字,就相当于"起跳板",读者是否要完成那个跳跃,就看自己了。
这就是天下很多第一流著作者的共通心态。他们明知任何表述都是一种错位却又不得不略加表述,为了引导别人却牺牲了自己。真正的智者总是在这个关口上进退维谷。老子无奈地写了五千字,这让我们联想到,世上不知道有多少智慧并没有留下踪影。后世滔滔不绝的著作者已是二流,而如果对这种滔滔不绝还沾沾自喜,那只能是三流的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