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g弦上的咏叹调 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1:12
- 提问者网友:不要迷恋哥
- 2021-02-14 10:32
巴赫 g弦上的咏叹调 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2-14 11:05
这首小提琴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威廉密将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十乐章加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问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分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加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问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2-14 12:37
《g弦上的咏叹调》原曲出自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
在第三组曲中,巴赫用了一个《咏叹调》来作第二乐章。“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在这里则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极富抒情色彩的独特乐章。“第一小提琴好像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排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漠进音调,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呼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
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