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试与课文比较,说说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2 17:08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12-02 07:40
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试与课文比较,说说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12-02 08:02
1、两首诗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中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2、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中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1-12-02 08:11
不同点:
两首诗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相同点:
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两首诗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相同点:
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