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的成像原理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20:30
- 提问者网友:欲劫无渡
- 2021-03-02 21:30
胶片的成像原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3-02 22:26
胶片相机使用银盐(主要是溴化银AgBr)感光材料附着在塑料片上(即胶卷)作为载体,拍摄后的胶卷要经过冲洗才能得到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也无法知道拍摄效果的好坏,而且不能对拍摄照片进行删除。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这就是黑白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这就是黑白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3-02 23:46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这就是黑白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