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龙游石窟的故事?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12:07
- 提问者网友:浮克旳回音
- 2021-02-19 14:56
浙江省龙游县个有龙游石窟甚为神秘.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一点东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02-19 16:18
龙游石窟探秘
云帆(笔名)
浙江省西部地区有个龙游县,在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有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巨型石窟群。石窟群以其幽深宏大、气势磅礴、精致绝伦,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当4个村民用水泵抽干了一个“无底潭”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在衢江与灵山江交汇处的小南海镇凤凰山上有一个石岩背村,村里散布着许多矩形小水池。这些水池常年积着深绿色的水,是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水源。
一直来,当地的村民只知道水池的水天旱不浅,天涝不溢,取之不竭,深不可测,称之为“无底潭”。
1992年6月9日,当地村民吴阿奶等4人,出于“开发溶洞赚旅游钱”的奇想,集资租借四台水泵,决定要将其中一个水池的水抽干。在连续抽水17个昼夜后,眼前的奇景把他们惊呆了:20平方米的小洞口下,竟然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的人工开凿石洞窟。石窟高20多米,面积达12叩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电影院。
这一发现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紧邻的6个石洞窟很快相继开发。这些石窟,全都呈倒扣过来的簸箕形。每个洞都有凿成的石梯通到地面,洞内没发现泉涌的源头。整个石窟无论洞顶、洞底,还是石柱上,都有均匀、平坦的纹理。洞顶成45度斜下延伸,每洞一般都有鼎立状三角石柱支撑。每个洞面积小的几百平方米,大的两千多平方米,最大的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不完全高度30米左右,若将已测出的5至8米厚的淤积泥土清除,最高空间可高达40米左右。
经进一步勘查,在石岩背村方圆几公里内,已发现类似地下石窟有24个。这些石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即使紧邻也并行不悖。从后来打通的5个石窟发现,有两个石窟仅半米厚的石壁相隔,石壁两面完全平行,可见施工测量定位之精确。
相对于巨大的洞体空间而言,这些石窟的出入口开口都较小,且口开在石窟的西南隅顶部。当一天之中日照最强的过午“昃”位,窟内光线充足,相当明亮。1号窟的内壁接近顶部位置,刻有马、鸟、兽等浮雕,2号窟入口处高壁上有类似花草的线刻符号图形。
据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石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人工开凿的最大地下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筑群。这一中华乃至世界奇观,被村民发现以来的较长时间里,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直到近年开始通过组织专家考证和一些传媒的介入,才渐渐为世人所知。
石窟形成于哪个年代?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或口碑流传……
石窟群的几何形状和内壁的线状条纹装饰表明它们非天然溶洞,而是由人工所开凿。在当地的方言中,“岩”就是“石洞”的意思,可见石岩背村这一村名与地下石窟群有一定的关联。然而至今无人知晓石岩背村村名的由来。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群奇特的人工开凿地下洞窟,形成于何年,既无史料记载,也无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口碑流传,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它上面的村民对其一无所知,十分神秘。
已发现的石窟摩崖文字,较为早期并见于文献记载的,当属 “翠光岩”摩崖。南宋末年诗人张正道写有一首《翠光岩》诗,诗中有“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的句子,可见尚在南宋年间,此类石窟就已被认为是千古之谜了。
从石窟开凿的痕迹来看,石窟无疑是用金属工具施工的。有专家考察后认为,由于所有洞窟中均有的支撑鱼尾状石柱明显属汉代风格,且只有汉代的冶炼技术,才产生了钢铁、凿子、锤子等先进的开采工具,所以石窟群可能形成于汉代。也有专家认为,石窟打凿的沟槽断面绝大部分是圆弧形下凹,绝少有扁方凿刃所遗留棱角分明的折凹沟槽。也就是说,施工所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质地较松软,也很容易磨损。而未经氧化的红砂岩质地较为松软,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开采如“切豆腐”,因此可推测,这种工具可能是铜制的而非钢制的。换言之,石窟群可能为青铜器时代的遗物。
也有专家考察认为,“翠光岩”石刻的字形形成时期,正处于甲骨文到豢朝大篆的转变时期,有很深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印痕。因此龙游石窟群的形成应在秦汉之前的远古时期。
由于尚没有足够的史料,这些堪称中华一绝的人工开凿石窟群,其准确的开凿年代,依然是个难解的谜。
采石场遗址?古仓储?帝皇陵墓?姑蔑国宫殿?抑或是外星人的杰作……
古人为何要开凿这么一大群地下石窟?1997年9月,龙游县政府曾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论证。因目前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也未从已开放游览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出土文物,对石窟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五代吴越国钱王时期的一个官方大型地下采石场遗址观点者认为,石窟群石头断面与采石形状比较吻合,石窟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符合采石取料的特征,且洞窟所在地离衙江很近,便于石料的运输,所采石块运杭州构筑钱氏捍海石塘。只是这浩大的开采工程,属当时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与这一观点相左者认为,石窟遁壁刻饰线状条纹,极为规范与认真,工整程度堪称一丝不苟。鱼背状竹节形撑柱亦用线刻条纹通体装饰。这些凿饰的作用,是艺术地凿出表面的粗糙度来增强红砂岩抗风化力,是防止表面成片剥蚀落下的工艺措施。这些精心设计、认真装饰过的洞窟,绝不可能是采石场遗址。而且,在龙游出土的西周战国及汉代文物中,取其代表性纹饰与石窟内的线状条纹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手法如出一辙。
持古仓储观点者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窖藏的传统,洞窟群垂开深窟,深层处气温恒定,有利物产储存,而且当时龙游是浙西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繁华空前,由于南方气温高,一些物产极易变质腐烂,作为航运中心,就必须有储存物品的地方。
持古代吴越帝王、诸侯生前选造的陵墓观点者认为,龙游厦商时为越地,春秋时为姑蔑,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因为石窟的顶部均呈“倒斗型”的形状,很符合汉代以前一些帝王地下寝宫的特征。古代王者墓多有星辰造型,而龙游石窟群中心开掘的七个洞窟,位置恰呈北斗星状。
持姑蔑国宫殿观点者认为,有一洞窟进口处顶部刻有一片大弧形鱼鳞纹,鱼鳞也就是“龙鳞”,大概以此图案大面积施工不易掌握而未推广,但它却透露出开凿洞窟初衷(筑“龙宫”)的某些信息。历史上龙游是“姑蔑之墟”,石窟从现场观察,应该是从勘察、设计到施工一气呵成,像这样浩大的工程的营造,非王者莫属。而且石窟顶穹均以“五分水”凿成,可确保渗水不下滴,巨大空间似占空间最少的三角形立柱支撑。衢州出土西周时代陶器与屯溪同时期墓葬陶器关系密切,这应是姑蔑集团庞大的历史见证,而古国必有古址。
一些大胆的假设者则认为,如此巨大的石窟群的形成存在许多谜点,如石窟洞口狭小,石窟内光线暗淡,开凿年代又无电灯,石窟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油烟痕迹,开凿是如何解决采光的?石窟群彼此相护并紧贴,洞与洞却绝不相通,即使在当今,运用最先进的地下探测仪器从事地下开凿也难做到,古人何以能如此精确地测量和开凿?石窟的洞口均呈西南向,且七个处于整个扇形石窟群中心部位的石窟呈北斗星状,这种布局又意味着什么?等等等等,因此,这些巨型石窟群可能是外星人光临地球的杰作。
此外,对于石窟的成因,还有采石非唯一目的说,越王勾践藏兵处说,道家的“洞天福地”说等等。
世事苍茫,沧桑巨变,石窟群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由于已开发的石窟都有5至8米厚的淤积浮土层未能清除,谜底很可能就埋藏在淤泥下。而要清除这些淤泥,以及在清除过程中从考古角度科学地搜寻极可能埋没于淤泥中的珍贵文物,地方政府目前尚缺财力及诸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旦清除石窟中的淤泥,千古之谜可能随之揭开,且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千年地下博物馆”。
有一点经鉴定已确认:石窟洞壁岩层中满目皆是的“石丁”,乃是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谜团重重的龙游石窟,稍加留意就可发现,洞壁断面岩层中都散布着许多包裹状物质,当地人称之为“石丁”,其中已开发游览的3、4、5号洞壁中满目皆是。经地质专家考察鉴定:这种“石丁”实为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当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过恐龙蛋化石,如1992年位于石窟上方地表裸露的岩层中(原小南海镇中学操场边上),出土了十几枚较为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这些恐龙蛋化石现藏于龙游县博物馆。但这次石窟洞壁上所暴露的恐龙蛋化石群分布异常密集,数量之多为罕见。
专家认为,龙游地下石窟开采的石头属白垩系的红砂岩,是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堆积在各地盆地中的。该岩层系湖相沉积成因,距今约7000万至1.3亿年,是恐龙生活的鼎盛时期。此时,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都适宜恐龙大量繁衍生存,故而留下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遗存。它的发现为研究亿万年金衢盆地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更加丰富了龙游石窟文化内涵和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探秘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云帆(笔名)
浙江省西部地区有个龙游县,在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有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巨型石窟群。石窟群以其幽深宏大、气势磅礴、精致绝伦,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当4个村民用水泵抽干了一个“无底潭”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在衢江与灵山江交汇处的小南海镇凤凰山上有一个石岩背村,村里散布着许多矩形小水池。这些水池常年积着深绿色的水,是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水源。
一直来,当地的村民只知道水池的水天旱不浅,天涝不溢,取之不竭,深不可测,称之为“无底潭”。
1992年6月9日,当地村民吴阿奶等4人,出于“开发溶洞赚旅游钱”的奇想,集资租借四台水泵,决定要将其中一个水池的水抽干。在连续抽水17个昼夜后,眼前的奇景把他们惊呆了:20平方米的小洞口下,竟然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的人工开凿石洞窟。石窟高20多米,面积达12叩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电影院。
这一发现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紧邻的6个石洞窟很快相继开发。这些石窟,全都呈倒扣过来的簸箕形。每个洞都有凿成的石梯通到地面,洞内没发现泉涌的源头。整个石窟无论洞顶、洞底,还是石柱上,都有均匀、平坦的纹理。洞顶成45度斜下延伸,每洞一般都有鼎立状三角石柱支撑。每个洞面积小的几百平方米,大的两千多平方米,最大的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不完全高度30米左右,若将已测出的5至8米厚的淤积泥土清除,最高空间可高达40米左右。
经进一步勘查,在石岩背村方圆几公里内,已发现类似地下石窟有24个。这些石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即使紧邻也并行不悖。从后来打通的5个石窟发现,有两个石窟仅半米厚的石壁相隔,石壁两面完全平行,可见施工测量定位之精确。
相对于巨大的洞体空间而言,这些石窟的出入口开口都较小,且口开在石窟的西南隅顶部。当一天之中日照最强的过午“昃”位,窟内光线充足,相当明亮。1号窟的内壁接近顶部位置,刻有马、鸟、兽等浮雕,2号窟入口处高壁上有类似花草的线刻符号图形。
据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石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人工开凿的最大地下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筑群。这一中华乃至世界奇观,被村民发现以来的较长时间里,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直到近年开始通过组织专家考证和一些传媒的介入,才渐渐为世人所知。
石窟形成于哪个年代?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或口碑流传……
石窟群的几何形状和内壁的线状条纹装饰表明它们非天然溶洞,而是由人工所开凿。在当地的方言中,“岩”就是“石洞”的意思,可见石岩背村这一村名与地下石窟群有一定的关联。然而至今无人知晓石岩背村村名的由来。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群奇特的人工开凿地下洞窟,形成于何年,既无史料记载,也无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口碑流传,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它上面的村民对其一无所知,十分神秘。
已发现的石窟摩崖文字,较为早期并见于文献记载的,当属 “翠光岩”摩崖。南宋末年诗人张正道写有一首《翠光岩》诗,诗中有“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的句子,可见尚在南宋年间,此类石窟就已被认为是千古之谜了。
从石窟开凿的痕迹来看,石窟无疑是用金属工具施工的。有专家考察后认为,由于所有洞窟中均有的支撑鱼尾状石柱明显属汉代风格,且只有汉代的冶炼技术,才产生了钢铁、凿子、锤子等先进的开采工具,所以石窟群可能形成于汉代。也有专家认为,石窟打凿的沟槽断面绝大部分是圆弧形下凹,绝少有扁方凿刃所遗留棱角分明的折凹沟槽。也就是说,施工所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质地较松软,也很容易磨损。而未经氧化的红砂岩质地较为松软,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开采如“切豆腐”,因此可推测,这种工具可能是铜制的而非钢制的。换言之,石窟群可能为青铜器时代的遗物。
也有专家考察认为,“翠光岩”石刻的字形形成时期,正处于甲骨文到豢朝大篆的转变时期,有很深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印痕。因此龙游石窟群的形成应在秦汉之前的远古时期。
由于尚没有足够的史料,这些堪称中华一绝的人工开凿石窟群,其准确的开凿年代,依然是个难解的谜。
采石场遗址?古仓储?帝皇陵墓?姑蔑国宫殿?抑或是外星人的杰作……
古人为何要开凿这么一大群地下石窟?1997年9月,龙游县政府曾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论证。因目前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也未从已开放游览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出土文物,对石窟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五代吴越国钱王时期的一个官方大型地下采石场遗址观点者认为,石窟群石头断面与采石形状比较吻合,石窟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符合采石取料的特征,且洞窟所在地离衙江很近,便于石料的运输,所采石块运杭州构筑钱氏捍海石塘。只是这浩大的开采工程,属当时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与这一观点相左者认为,石窟遁壁刻饰线状条纹,极为规范与认真,工整程度堪称一丝不苟。鱼背状竹节形撑柱亦用线刻条纹通体装饰。这些凿饰的作用,是艺术地凿出表面的粗糙度来增强红砂岩抗风化力,是防止表面成片剥蚀落下的工艺措施。这些精心设计、认真装饰过的洞窟,绝不可能是采石场遗址。而且,在龙游出土的西周战国及汉代文物中,取其代表性纹饰与石窟内的线状条纹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手法如出一辙。
持古仓储观点者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窖藏的传统,洞窟群垂开深窟,深层处气温恒定,有利物产储存,而且当时龙游是浙西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繁华空前,由于南方气温高,一些物产极易变质腐烂,作为航运中心,就必须有储存物品的地方。
持古代吴越帝王、诸侯生前选造的陵墓观点者认为,龙游厦商时为越地,春秋时为姑蔑,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因为石窟的顶部均呈“倒斗型”的形状,很符合汉代以前一些帝王地下寝宫的特征。古代王者墓多有星辰造型,而龙游石窟群中心开掘的七个洞窟,位置恰呈北斗星状。
持姑蔑国宫殿观点者认为,有一洞窟进口处顶部刻有一片大弧形鱼鳞纹,鱼鳞也就是“龙鳞”,大概以此图案大面积施工不易掌握而未推广,但它却透露出开凿洞窟初衷(筑“龙宫”)的某些信息。历史上龙游是“姑蔑之墟”,石窟从现场观察,应该是从勘察、设计到施工一气呵成,像这样浩大的工程的营造,非王者莫属。而且石窟顶穹均以“五分水”凿成,可确保渗水不下滴,巨大空间似占空间最少的三角形立柱支撑。衢州出土西周时代陶器与屯溪同时期墓葬陶器关系密切,这应是姑蔑集团庞大的历史见证,而古国必有古址。
一些大胆的假设者则认为,如此巨大的石窟群的形成存在许多谜点,如石窟洞口狭小,石窟内光线暗淡,开凿年代又无电灯,石窟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油烟痕迹,开凿是如何解决采光的?石窟群彼此相护并紧贴,洞与洞却绝不相通,即使在当今,运用最先进的地下探测仪器从事地下开凿也难做到,古人何以能如此精确地测量和开凿?石窟的洞口均呈西南向,且七个处于整个扇形石窟群中心部位的石窟呈北斗星状,这种布局又意味着什么?等等等等,因此,这些巨型石窟群可能是外星人光临地球的杰作。
此外,对于石窟的成因,还有采石非唯一目的说,越王勾践藏兵处说,道家的“洞天福地”说等等。
世事苍茫,沧桑巨变,石窟群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由于已开发的石窟都有5至8米厚的淤积浮土层未能清除,谜底很可能就埋藏在淤泥下。而要清除这些淤泥,以及在清除过程中从考古角度科学地搜寻极可能埋没于淤泥中的珍贵文物,地方政府目前尚缺财力及诸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旦清除石窟中的淤泥,千古之谜可能随之揭开,且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千年地下博物馆”。
有一点经鉴定已确认:石窟洞壁岩层中满目皆是的“石丁”,乃是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谜团重重的龙游石窟,稍加留意就可发现,洞壁断面岩层中都散布着许多包裹状物质,当地人称之为“石丁”,其中已开发游览的3、4、5号洞壁中满目皆是。经地质专家考察鉴定:这种“石丁”实为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当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过恐龙蛋化石,如1992年位于石窟上方地表裸露的岩层中(原小南海镇中学操场边上),出土了十几枚较为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这些恐龙蛋化石现藏于龙游县博物馆。但这次石窟洞壁上所暴露的恐龙蛋化石群分布异常密集,数量之多为罕见。
专家认为,龙游地下石窟开采的石头属白垩系的红砂岩,是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堆积在各地盆地中的。该岩层系湖相沉积成因,距今约7000万至1.3亿年,是恐龙生活的鼎盛时期。此时,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都适宜恐龙大量繁衍生存,故而留下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遗存。它的发现为研究亿万年金衢盆地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更加丰富了龙游石窟文化内涵和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探秘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世
- 2021-02-19 17:06
龙游在哪里?在石窟被发现之前,恐怕大多数人都没地理概念。作为浙江衢州地区的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没有名川秀水,没有人文达观,普通的再普通不过了。然而石窟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龙游的知名度。那4位满怀好奇的农民怕是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忙活了半个多月的结果:没有半条鱼,却有一个宝藏!!!
龙游县郊小南海乡的凤凰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一个小山包而已。山上有座小庙,庙后有2座成排的平房,曾是小南海中学所在。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龙游石窟马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有专家考察后评价:龙游石窟是继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八大奇迹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考古界、建筑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龙游县来探秘。
打开下面的网址有几张龙游石窟的照片
*)=*">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