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老师的诗歌泰戈尔,阅读泰戈尔的诗作,分析概述泰戈尔的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8 21:45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4-18 16:01
歌颂老师的诗歌泰戈尔,阅读泰戈尔的诗作,分析概述泰戈尔的诗歌的语言特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4-18 16:56
拟人手法在泰戈尔英译本中随处可见。诗人赋予季节时辰、日月星辰、神妖动物、花草树木以及抽象概念以人性,构成寓言式的艺术氛围。比如在《吉檀迦利》中:“今天,夏天来到我的窗口,气喘吁吁。”(第5首)“我的歌儿舍弃了她的全部首饰,她没有衣饰的傲气。”(第7首)诗人通过天地万物之口,表达人生体验,倾诉情感。
诗人擅长把主观情愫贯注于具象,形成别具情味的意象。如《吉檀迦利》第一首“你一再倒空我的心杯,又一再斟满崭新的生命”。心杯的意象是用印度传统美学的模具铸造出来的,形象地诠释了心灵和生命的内在联系。《渡口集》第6首中,“爱的电光”这个意象,彰显爱的巨大功能,体现诗人以爱改造世界、完美世界的人生追求。
象征手法是泰戈尔英译本的艺术特点之一。《游思集》上篇第17首是一首典型的象征诗。小岛、作物、大河、木船、村姑分别是人的栖息地、人一生的成就、岁月之河、时光之舟和驾驶时光之舟的神祇的象征。每个人一生的成就、痛苦和欢乐、奉献的爱,可以装载在时光之舟上,一代代传承下去。但时光之舟上没有人的“立足之地”,每个人必然被岁月遗弃,不久就消失在遗忘的深渊里。
把泰戈尔诗歌的英译本孟加拉文与原作比较,不难发现,诗人不是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而是大刀阔斧地改写,与原作相比,英译诗的篇幅均有所缩小。《采果集》第45首至48首是一组悼亡诗,原作是十四行诗,纪念诗人的妻子穆丽纳里妮,全诗弥漫着哀情。诗人翻译时未作背景介绍。第48首这样写道:“女人啊,把美和整洁送回我孤清的生活吧,一似你在世时把它们带到我家里/清扫蒙尘的时间的碎片,把水灌满空罐,恢复被忽视的一切/然后,推开神庙里面的门,点燃蜡烛,让我们在大神面前静静地相会。”
原作中的“爱妻”在译文中改为“女人”,译作中全无悲伤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为抒写别后团圆喜悦心情。这种灵活的改动,虽然在内容上略微与原作脱节,却扩充了诗的容量,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巨大空间,从而增大诗的内涵。
泰戈尔把他的作品译成英文时,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泰戈尔信奉梵教,梵教的典籍是古典奥义书,奉创造大神“梵天”为惟一真神。梵教和西方人信奉的基督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体系,“梵天”和“上帝”也是完全不同的宗教概念。他原作中的“梵天”,直译应为brahma,但诗人却译为Lord或God,只为印度人熟知的“梵天”变成了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上帝”了。
泰戈尔在英译诗中把印度的一些专有名词作了技术处理。比如《园丁集》的第78首。原作中青年农民为他的水牛起的名字是“布吐”。诗人翻译时把它改为my darling(我的宝贝),令读者感到非常亲切。《采果集》第25首中写道:“黎明尚未来临,长夜之龙仍以阴凉黧黑的身体缠住天空之前,晨鸟是从哪儿找到黎明的歌词的?”原作系《献祭集》中的第一首,诗人把原作中的“长夜之蟒”译成了“长夜之龙”,避免在读者中可能引起反感。
泰戈尔英译本淡化了个性,强化了共性;淡化了民族性,强化了世界性。比如《吉檀迦利》的第35首:“在那里,心儿无畏,头颅高高地昂起;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世界没有被狭小的内宅的院墙割裂;在那里,话是从真理深处说出来的;在那里,不倦的奋斗向圆满伸出手臂。在那里,理性的清泉没有干涸在僵死的陋习的荒漠之中;在那里,灵魂由你引领,奔向不断拓宽的思想和行为——步入那自由的天堂,天父啊,让我的祖国觉醒吧!”这首诗的孟加拉语原作是《祭品集》第72首。诗人在原作中祈求大神猛击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使之变得像译文中说的那样美好。可在英译本中将“印度”译成了“我的祖......余下全文>>
诗人擅长把主观情愫贯注于具象,形成别具情味的意象。如《吉檀迦利》第一首“你一再倒空我的心杯,又一再斟满崭新的生命”。心杯的意象是用印度传统美学的模具铸造出来的,形象地诠释了心灵和生命的内在联系。《渡口集》第6首中,“爱的电光”这个意象,彰显爱的巨大功能,体现诗人以爱改造世界、完美世界的人生追求。
象征手法是泰戈尔英译本的艺术特点之一。《游思集》上篇第17首是一首典型的象征诗。小岛、作物、大河、木船、村姑分别是人的栖息地、人一生的成就、岁月之河、时光之舟和驾驶时光之舟的神祇的象征。每个人一生的成就、痛苦和欢乐、奉献的爱,可以装载在时光之舟上,一代代传承下去。但时光之舟上没有人的“立足之地”,每个人必然被岁月遗弃,不久就消失在遗忘的深渊里。
把泰戈尔诗歌的英译本孟加拉文与原作比较,不难发现,诗人不是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而是大刀阔斧地改写,与原作相比,英译诗的篇幅均有所缩小。《采果集》第45首至48首是一组悼亡诗,原作是十四行诗,纪念诗人的妻子穆丽纳里妮,全诗弥漫着哀情。诗人翻译时未作背景介绍。第48首这样写道:“女人啊,把美和整洁送回我孤清的生活吧,一似你在世时把它们带到我家里/清扫蒙尘的时间的碎片,把水灌满空罐,恢复被忽视的一切/然后,推开神庙里面的门,点燃蜡烛,让我们在大神面前静静地相会。”
原作中的“爱妻”在译文中改为“女人”,译作中全无悲伤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为抒写别后团圆喜悦心情。这种灵活的改动,虽然在内容上略微与原作脱节,却扩充了诗的容量,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巨大空间,从而增大诗的内涵。
泰戈尔把他的作品译成英文时,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泰戈尔信奉梵教,梵教的典籍是古典奥义书,奉创造大神“梵天”为惟一真神。梵教和西方人信奉的基督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体系,“梵天”和“上帝”也是完全不同的宗教概念。他原作中的“梵天”,直译应为brahma,但诗人却译为Lord或God,只为印度人熟知的“梵天”变成了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上帝”了。
泰戈尔在英译诗中把印度的一些专有名词作了技术处理。比如《园丁集》的第78首。原作中青年农民为他的水牛起的名字是“布吐”。诗人翻译时把它改为my darling(我的宝贝),令读者感到非常亲切。《采果集》第25首中写道:“黎明尚未来临,长夜之龙仍以阴凉黧黑的身体缠住天空之前,晨鸟是从哪儿找到黎明的歌词的?”原作系《献祭集》中的第一首,诗人把原作中的“长夜之蟒”译成了“长夜之龙”,避免在读者中可能引起反感。
泰戈尔英译本淡化了个性,强化了共性;淡化了民族性,强化了世界性。比如《吉檀迦利》的第35首:“在那里,心儿无畏,头颅高高地昂起;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世界没有被狭小的内宅的院墙割裂;在那里,话是从真理深处说出来的;在那里,不倦的奋斗向圆满伸出手臂。在那里,理性的清泉没有干涸在僵死的陋习的荒漠之中;在那里,灵魂由你引领,奔向不断拓宽的思想和行为——步入那自由的天堂,天父啊,让我的祖国觉醒吧!”这首诗的孟加拉语原作是《祭品集》第72首。诗人在原作中祈求大神猛击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使之变得像译文中说的那样美好。可在英译本中将“印度”译成了“我的祖......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