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有哪些古代书院?都在哪?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20:46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02-21 02:38
延安有哪些古代书院?都在哪?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2-21 03:47
古代,有延安府学建于府治北关。县学8所:肤施县学、安塞县学、甘泉县学、保安县学、安定县学、宜川县学、延长县学、延川县学。书院18所:嘉陵书院、龙溪书院、云梦书院、杨公书院、云峰书院、云岩书院、赵公书院、育英书院、新乐书院、教学书院、汾川书院、文山书院、瑞泉书院、正学书院、和鸣书院、朝阳书院、笔峰书院、延长书院。社学6所。义学3所。儒学、儒学公廨6所。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境内各府、州、县私塾、社学、义学、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大部分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或初、高等小学堂。改办的小学堂分为官办、公办和私办3种,地方官及乡绅出资或拨款,倡导办学。
(一)延安县
书院名称,起于唐代,宋代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曾在教育上起过地方学校的作用。书院有私办、官办、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人负责院务管理和主要教学工作。经费设置院田,学生来院听讲,由院方供给膳食。教材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与听讲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延安的书院据《延安府志》记载有:
【嘉岭书院】,在府城东南,宋代范仲淹所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张廷玉增修。
【龙溪书院】,在府城北艳阳谷内。今遗址尚存。
【梦云书院】,在府城北关,石岩上刻有“云梦山”三个大字。
【杨公书院】,在府城西北。
【云峰书院】,在蔡院偏西。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徐洹瀛创建。
【云岩书院】,在府城梓橦庙内。进士李赋秀修建。
【赵公书院】,在北关瑞芝园内。太傅赵彦创建。
【育英书院】,明弘治年间建,知府王彦奇修建。
【和鸣书院】,在府城内北街,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岁收息钱80串文以作经费。先后有基金银4814两,地租年收钱60串文。
【金鸣书院】,在县城内北巷,光绪十五年(1889),知府刘本植重建。
(二)志丹县
【时雨书院】
明代,知县唐理创立时雨书院,供生员读书,兼充试期考场。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燹。
【永康书院】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王行坊劝捐兴修永康书院于城南,得钱千串,发商生息,岁得息钱一百八十千。续又积本一百千,岁得息钱十二千,房地等租并地方公项捐入书院,岁得钱约六十余千。以此用于山长束修火食、生童膏火以及学舍修补之资。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废。光绪元年(1874),知县王道全重新修复永康书院,建讲堂三楹题曰“致道堂”,后舍三楹,左右学舍各六间,大门一间,奎星石窑楼一座。修竣无人肄业,权作县署。
(三)宜川县
【瑞泉书院】
宜川书院最早为正学书院,后改为丹山书院,始建于七郎山麓“达观楼”东(原为火神庙,即今县剧团剧场东侧)。清顺治四年(1647),知县陈扆铭派人于书院内打井,不及太深即见水出,遂将丹山书院改名“瑞泉书院”。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毕益谨改书院称“义学”,并拨款划学田供办学费用。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吴炳重建瑞泉书院,迁书院至后学巷(今宜川中学址),又扩大学田,以供办学开支。
(四)子长县
【敬学书院】
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县王光祖在县署安定故城创建敬学书院,崇祯年间废。
【汾川书院】
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董三锡在安定文庙东城角创办汾川书院。
【文山书院】
乾隆十年(1745),知县高士超在瓦窑堡创办文山书院。书院院址,时有废圯。
【笔峰书院】
道光十一年(1831),署县事傅德谦在安定文庙南建笔峰书院。
【正谊书院】
同治八年(1869),绥德知州龙锡庆在瓦窑堡龙虎山麓建正谊书院。
【文庙书院】
清末,安定城设文庙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设高等小学堂。
(五)延长县
【育才书院】
书院是封建社会准备科举的场所。乾隆《延长县志》记载,“乾隆十年(1745),知县沈堡于城中水沟西创建书院,次年竣工”,“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王崇礼倡捐,率邑士民输助,与纂辑志书事同时举工,越二十七年(1762)五月竣事”,名“育才书院”,可收40入学习。光绪二十三年(1903),废书院,设高等小学堂。
(六)甘泉县
【定汤书院】
书院是封建社会准备科考的场所。甘泉书院命名定汤书院,设于城内。回民起义后,书院遭毁。清光绪元年(1875),省府拨银300两,于文庙建学,更名庙学。随后,知县王有容捐银50两,另筹银300两,复建书院。十五年(1889),知县欧炳林又捐俸百两续修。光绪二十年(1898)戊戌变法之后,废科举,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七)黄龙县
【桥山书院】
明朝洪武年间创建的中部儒学,原址在城外之东南山麓,今已废为土丘。崇祯五年(1632)知县姚一麟将书院迁至县署西侧(即今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清袭明制,继设儒学,雍正十一年(1733)改中部儒学为桥山书院,后来经知县李永泰、杨必名、罗南英、丁瀚、恒亮、曹映斗等人主持重修多次,同治六年(1867)毁于战火,光绪二年(1876)邑令鲁玙又再次重修,书院方保持不殆。
书院主持人初称院长,后更名山长,由知县聘任。本县举人贾子茂、蔡从占、张燮堂、拔贡张焕堂、贾云汉先后主讲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桥山书院为中部县高等小学堂,(四乡义学同时更名为初等小学堂)设堂长、管理员各1人,教习若干人。堂长由知县聘用,教习、管理员由堂长聘用。招收各初级小学的学生入学,修业满四年毕业。主修功课有国学(语文)、算术(包括珠算)和孔孟经书。当时在册学生仅数十人,绅士张文翰、王子杰、王学三、革命先烈刘含初等曾由该校学习毕业。
(八)安塞县
【新乐书院】
在新乐寨县城衙署大门外,后移建于关帝庙南,今已废。
【苹生书院】
在碟子沟县城南,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筑淳喜创建。同治中毁于兵。光绪三年(1877)知县吴光齐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曾明康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山长(又称院长)从本地贡生中聘请。
(九)延川县
【登峰书院】
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县赵希璜率士民于儒学东隅创建登峰书院,并置学田。嘉庆九年(1804)知县曾彰泗重修,二十一年(1816)知县景梁曾继修。道光七年(1827)知县罗白璧补修,十年(1830)知县谢长清创建石窑4孔于院北,复修读书堂,并建围墙。同治六年(1867)因战乱荒废过半。光绪二年(1876)知县李清瑞重修。共建有读书堂东、西、南、北各三楹,讲堂一厅,置读书堂前;戟门,讲堂东、西各一座;大门置讲堂前。登峰书院,柳树成荫,书声朗朗,“柳院书声”为延川八景之一,极享盛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钱松年将此书院改建为延川县高等小学。
(十)富县
书院是藏书讲学的机构,也是文人学士进修研读的高一级学府。开设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等课程,生员以上人士方可入院攻读。书院由长山、教习主持讲学、教授等事宜,经费由地方官绅捐助。境内明清两代有西山书院、龙山书院、雕阴书院、经正书院等。
【西山书院】
明弘治年间(1488—1506),鄜州知州王彦奇改西山寺庙为书院,故命名为西山书院。继任知州戈牧于州城孔庙右侧建讲堂、房舍28间,名曰丽泽所,为学士肄业之住地。
【龙山书院】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鄜州分防黄龙山州同谢芳琪,主持修建书院1所,命名为龙山书院。
【雕阴书院】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州吴棐龙购地于城南西侧(今富城小学住地),建造讲堂5间,书舍12间,上房4间,耳房6间,大门3间,膳房3间,共计31间。因鄜州直辖地有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大将龙贾所建造的雕阴城邑(今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故将书院命名为雕阴书院。雕阴书院藏书有室,习射有圃。且有名师讲学,学风严谨。鄜州及所辖洛川、中部(黄陵)、宜君等县生员均入院就读,为当时陕北比较有名的书院。
【经正书院】
清道光元年(1821),洛河暴涨,洪水溢入州城,冲塌雕阴书院房舍20多间。道光二年(1822),知州杨名飏捐资拨款,重新修建,除恢复原有房舍外,又增建门楼1座,间亭1座,照壁1座和南北房舍10余间,使书院占地扩大,面貌一新。修复完工后,杨名飏以“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者经也,经正则无邪”的论理上书省府,将鄜州雕阴书院更名为经正书院。
(十一)洛川县
明清时代,县设书院,乡(镇)设社学、义学。书院的前身是县学。县学是洛川最高学府、亦称“儒学”,设于孔庙,故孔庙亦称“学宫”。洛川学宫在宋元遗址,即旧县治城西50步(今旧县镇街西)。自明洪武二年(1371),洛川知县朱丙等六任均修葺学宫。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迁县治于凤栖堡(今县城),移建孔庙于东城(今农机公司院内),庙西建“明伦堂”,供士子读书。
【朝阳书院】
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倡导兴教,亲捐银20两,地方官绅和乡民捐银1560两,创建朝阳书院(今北关小学址),同年招生100余人,在书院会讲课文,石养源亲自授课。乾隆四十九年(1784),已有肄业生数十人,洛川文风大启。道光五年(1825),为纪念朝阳书院培养人才的功绩,由鄜州直隶严淳撰文,州知事谢集成书立碑(现存北关小学礼堂西墙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孙奉先亲兼书院监督,在院生员32人。教材有:《诗》、《书》、《易》、《礼》、《春秋》、《四学衍义》、《性理大全》、《文章正宗》、《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等。教学形式是师授生自学结合进行。
注:上述资料均源自各县县志和网络。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境内各府、州、县私塾、社学、义学、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大部分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或初、高等小学堂。改办的小学堂分为官办、公办和私办3种,地方官及乡绅出资或拨款,倡导办学。
(一)延安县
书院名称,起于唐代,宋代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曾在教育上起过地方学校的作用。书院有私办、官办、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人负责院务管理和主要教学工作。经费设置院田,学生来院听讲,由院方供给膳食。教材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与听讲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延安的书院据《延安府志》记载有:
【嘉岭书院】,在府城东南,宋代范仲淹所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张廷玉增修。
【龙溪书院】,在府城北艳阳谷内。今遗址尚存。
【梦云书院】,在府城北关,石岩上刻有“云梦山”三个大字。
【杨公书院】,在府城西北。
【云峰书院】,在蔡院偏西。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徐洹瀛创建。
【云岩书院】,在府城梓橦庙内。进士李赋秀修建。
【赵公书院】,在北关瑞芝园内。太傅赵彦创建。
【育英书院】,明弘治年间建,知府王彦奇修建。
【和鸣书院】,在府城内北街,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岁收息钱80串文以作经费。先后有基金银4814两,地租年收钱60串文。
【金鸣书院】,在县城内北巷,光绪十五年(1889),知府刘本植重建。
(二)志丹县
【时雨书院】
明代,知县唐理创立时雨书院,供生员读书,兼充试期考场。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燹。
【永康书院】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王行坊劝捐兴修永康书院于城南,得钱千串,发商生息,岁得息钱一百八十千。续又积本一百千,岁得息钱十二千,房地等租并地方公项捐入书院,岁得钱约六十余千。以此用于山长束修火食、生童膏火以及学舍修补之资。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废。光绪元年(1874),知县王道全重新修复永康书院,建讲堂三楹题曰“致道堂”,后舍三楹,左右学舍各六间,大门一间,奎星石窑楼一座。修竣无人肄业,权作县署。
(三)宜川县
【瑞泉书院】
宜川书院最早为正学书院,后改为丹山书院,始建于七郎山麓“达观楼”东(原为火神庙,即今县剧团剧场东侧)。清顺治四年(1647),知县陈扆铭派人于书院内打井,不及太深即见水出,遂将丹山书院改名“瑞泉书院”。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毕益谨改书院称“义学”,并拨款划学田供办学费用。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吴炳重建瑞泉书院,迁书院至后学巷(今宜川中学址),又扩大学田,以供办学开支。
(四)子长县
【敬学书院】
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县王光祖在县署安定故城创建敬学书院,崇祯年间废。
【汾川书院】
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董三锡在安定文庙东城角创办汾川书院。
【文山书院】
乾隆十年(1745),知县高士超在瓦窑堡创办文山书院。书院院址,时有废圯。
【笔峰书院】
道光十一年(1831),署县事傅德谦在安定文庙南建笔峰书院。
【正谊书院】
同治八年(1869),绥德知州龙锡庆在瓦窑堡龙虎山麓建正谊书院。
【文庙书院】
清末,安定城设文庙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设高等小学堂。
(五)延长县
【育才书院】
书院是封建社会准备科举的场所。乾隆《延长县志》记载,“乾隆十年(1745),知县沈堡于城中水沟西创建书院,次年竣工”,“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王崇礼倡捐,率邑士民输助,与纂辑志书事同时举工,越二十七年(1762)五月竣事”,名“育才书院”,可收40入学习。光绪二十三年(1903),废书院,设高等小学堂。
(六)甘泉县
【定汤书院】
书院是封建社会准备科考的场所。甘泉书院命名定汤书院,设于城内。回民起义后,书院遭毁。清光绪元年(1875),省府拨银300两,于文庙建学,更名庙学。随后,知县王有容捐银50两,另筹银300两,复建书院。十五年(1889),知县欧炳林又捐俸百两续修。光绪二十年(1898)戊戌变法之后,废科举,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七)黄龙县
【桥山书院】
明朝洪武年间创建的中部儒学,原址在城外之东南山麓,今已废为土丘。崇祯五年(1632)知县姚一麟将书院迁至县署西侧(即今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清袭明制,继设儒学,雍正十一年(1733)改中部儒学为桥山书院,后来经知县李永泰、杨必名、罗南英、丁瀚、恒亮、曹映斗等人主持重修多次,同治六年(1867)毁于战火,光绪二年(1876)邑令鲁玙又再次重修,书院方保持不殆。
书院主持人初称院长,后更名山长,由知县聘任。本县举人贾子茂、蔡从占、张燮堂、拔贡张焕堂、贾云汉先后主讲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桥山书院为中部县高等小学堂,(四乡义学同时更名为初等小学堂)设堂长、管理员各1人,教习若干人。堂长由知县聘用,教习、管理员由堂长聘用。招收各初级小学的学生入学,修业满四年毕业。主修功课有国学(语文)、算术(包括珠算)和孔孟经书。当时在册学生仅数十人,绅士张文翰、王子杰、王学三、革命先烈刘含初等曾由该校学习毕业。
(八)安塞县
【新乐书院】
在新乐寨县城衙署大门外,后移建于关帝庙南,今已废。
【苹生书院】
在碟子沟县城南,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筑淳喜创建。同治中毁于兵。光绪三年(1877)知县吴光齐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曾明康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山长(又称院长)从本地贡生中聘请。
(九)延川县
【登峰书院】
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县赵希璜率士民于儒学东隅创建登峰书院,并置学田。嘉庆九年(1804)知县曾彰泗重修,二十一年(1816)知县景梁曾继修。道光七年(1827)知县罗白璧补修,十年(1830)知县谢长清创建石窑4孔于院北,复修读书堂,并建围墙。同治六年(1867)因战乱荒废过半。光绪二年(1876)知县李清瑞重修。共建有读书堂东、西、南、北各三楹,讲堂一厅,置读书堂前;戟门,讲堂东、西各一座;大门置讲堂前。登峰书院,柳树成荫,书声朗朗,“柳院书声”为延川八景之一,极享盛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钱松年将此书院改建为延川县高等小学。
(十)富县
书院是藏书讲学的机构,也是文人学士进修研读的高一级学府。开设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等课程,生员以上人士方可入院攻读。书院由长山、教习主持讲学、教授等事宜,经费由地方官绅捐助。境内明清两代有西山书院、龙山书院、雕阴书院、经正书院等。
【西山书院】
明弘治年间(1488—1506),鄜州知州王彦奇改西山寺庙为书院,故命名为西山书院。继任知州戈牧于州城孔庙右侧建讲堂、房舍28间,名曰丽泽所,为学士肄业之住地。
【龙山书院】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鄜州分防黄龙山州同谢芳琪,主持修建书院1所,命名为龙山书院。
【雕阴书院】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州吴棐龙购地于城南西侧(今富城小学住地),建造讲堂5间,书舍12间,上房4间,耳房6间,大门3间,膳房3间,共计31间。因鄜州直辖地有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大将龙贾所建造的雕阴城邑(今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故将书院命名为雕阴书院。雕阴书院藏书有室,习射有圃。且有名师讲学,学风严谨。鄜州及所辖洛川、中部(黄陵)、宜君等县生员均入院就读,为当时陕北比较有名的书院。
【经正书院】
清道光元年(1821),洛河暴涨,洪水溢入州城,冲塌雕阴书院房舍20多间。道光二年(1822),知州杨名飏捐资拨款,重新修建,除恢复原有房舍外,又增建门楼1座,间亭1座,照壁1座和南北房舍10余间,使书院占地扩大,面貌一新。修复完工后,杨名飏以“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者经也,经正则无邪”的论理上书省府,将鄜州雕阴书院更名为经正书院。
(十一)洛川县
明清时代,县设书院,乡(镇)设社学、义学。书院的前身是县学。县学是洛川最高学府、亦称“儒学”,设于孔庙,故孔庙亦称“学宫”。洛川学宫在宋元遗址,即旧县治城西50步(今旧县镇街西)。自明洪武二年(1371),洛川知县朱丙等六任均修葺学宫。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迁县治于凤栖堡(今县城),移建孔庙于东城(今农机公司院内),庙西建“明伦堂”,供士子读书。
【朝阳书院】
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倡导兴教,亲捐银20两,地方官绅和乡民捐银1560两,创建朝阳书院(今北关小学址),同年招生100余人,在书院会讲课文,石养源亲自授课。乾隆四十九年(1784),已有肄业生数十人,洛川文风大启。道光五年(1825),为纪念朝阳书院培养人才的功绩,由鄜州直隶严淳撰文,州知事谢集成书立碑(现存北关小学礼堂西墙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孙奉先亲兼书院监督,在院生员32人。教材有:《诗》、《书》、《易》、《礼》、《春秋》、《四学衍义》、《性理大全》、《文章正宗》、《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等。教学形式是师授生自学结合进行。
注:上述资料均源自各县县志和网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