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不会被项羽重用?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9:49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2-08 12:03
韩信为什么不会被项羽重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2-08 12:08
文杰/文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项羽乌江自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惋惜。也有的人在想,如果韩信能被项羽重用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不过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项羽不可能给韩信这个机会。 项羽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个英雄,千百年来,能和他媲美的,没有几个人。韩信呢?也是个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中国忍的英雄。说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跨下之辱。 项羽,因为是英雄,受到别人的侮辱那是一定要报复的,在他眼里,韩信那种人是看不上眼的。并且由于自己的战功,也极度自信,自信到了一定程度,那就是自负。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自负的人让人感觉牛气冲天;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有的人过低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卑。 项羽是相当的自负,性格也是有缺陷,而且韩信把他看得也很透彻。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妇人之仁。这就是缺点,不是他用人,是根本就不会用人。自起兵起,他就一直冲在第一线,别人的能力也是自己所怀疑,只会相信自己。 先说说项羽的人生吧,司马迁的史记上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项羽小的时候,念书,不喜欢,就不好好念了。学习剑术,还是不好好学。他的叔叔很生气,项羽就说,念书,只能记记名姓而已,学剑,只能和一人作战。都不该学,要学,就学和万人作战的本领。但是学习兵法,并不仔细的学,只是了解大意,也不细致的研究。从这里能看出他,做事不细,还自以为是,为以后的失败也埋下了伏笔。 自起兵以来,可以说战无不胜,没有打过败仗,那么自信是应该的,但是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过分的迷信自己的能力,那就产生了自负的心理。 那么多的历史我也不用讲了,一个人,不管是英雄也好,凡人也好,只要产生自负的心理,在心里根本就没想到失败,所以最后失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天意,不会说自己的原因。以前项梁在的时候,还能制约着项羽。可项梁死后,他就如同笼中之鸟被放出一样,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的能力感觉都不如自己,别说韩信,就是一个范增的话都不会听的。 另外,项羽也看不起韩信。韩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当时的观点来看,年轻时候的他就是个二流子。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这样的一个人,项羽当然是看不在眼里的。在项羽的眼里,韩信实在窝囊,留下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提出的建议,也不会被采用的。 项羽和韩信都是英雄,一个是那种宁可站着死,也不回跪着活的英雄。另一个,有点像越王勾践样的英雄。英雄在一起,尤其统帅的本领越大,就很难在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根本没有过败仗。 刘邦说过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治国安邦不如萧何。可是他就会一点,那就是如何用人,这三人也就是有名的汉初三杰。项羽手下的能人少吗?不少。 可是他根本不会用人,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连亚父的话都不听,更何况别人的言语了。 总的来说,韩信是不能被项羽重用的。主要是项羽的原因,用心理学来说,一个极度自负的人,只会相信自己,更何况以前没打过败仗。韩信的经历更不能被项羽重视,项羽看上的就是像樊哙那样的人物,一个在别人跨下受辱的人是不会被项羽重用的。韩信最后当然得离开了,所以项羽失败不是在于别人,而是在于自己。 而韩信的离开也是必然,有的人会作出假想,如果韩信被重用会是什么样?可惜历史不相信假设,而且假设也不会成立。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这样的一个人,项羽当然是看不在眼里的。在项羽的眼里,韩信实在窝囊,留下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提出的建议,也不会被采用的。 项羽和韩信都是英雄,一个是那种宁可站着死,也不回跪着活的英雄。另一个,有点像越王勾践样的英雄。英雄在一起,尤其统帅的本领越大,就很难在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根本没有过败仗。 刘邦说过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治国安邦不如萧何。可是他就会一点,那就是如何用人,这三人也就是有名的汉初三杰。项羽手下的能人少吗?不少。 可是他根本不会用人,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连亚父的话都不听,更何况别人的言语了。 总的来说,韩信是不能被项羽重用的。主要是项羽的原因,用心理学来说,一个极度自负的人,只会相信自己,更何况以前没打过败仗。韩信的经历更不能被项羽重视,项羽看上的就是像樊哙那样的人物,一个在别人跨下受辱的人是不会被项羽重用的。韩信最后当然得离开了,所以项羽失败不是在于别人,而是在于自己。 而韩信的离开也是必然,有的人会作出假想,如果韩信被重用会是什么样?可惜历史不相信假设,而且假设也不会成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