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兽形青瓷罐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0:50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2-13 18:10
越窑兽形青瓷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2-13 18:57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
绍兴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越瓷”名扬四海。绍兴、上虞一带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有“龙窑”数百座,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那时,由于创造了将坏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并赞美越瓷“类冰似玉”。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
建国以后,越瓷更闪烁出绚丽的光彩,广大制瓷艺人充分利用会稽山麓、曹娥江畔蕴藏着的优质瓷土,采用先进的设施,制作出许多工艺精湛的产品,绍兴瓷厂还首创变幻莫测的变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纯真自然的钧窑新品——铜红釉;上虞瓷厂也生产出仿六朝青瓷器,这表明越瓷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考古调查证明,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即唐代明州慈溪县上林湖,五代时划归越州,唐代亦称越州)是中国主要的青瓷发源地。在这片古窑厂中,保留着丰厚的陶瓷遗存。当时的陶瓷不但坚固耐用,而且质量较高,有耐酸碱,盛食不变味,易洗涤等特点。瓷器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因此,六朝时期有“陶瓷时代”的美誉。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在迅速发展和工艺长进的基础上,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制瓷业的地域由南向北,几乎遍及全国。因此促使它不断发展,呈现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说来比较单纯而相对稳定,变化不是太大,样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袭两汉旧制,显得拙朴规整,淳厚稳重,只有西晋青瓷造形丰富,承前启后,艺术性又特别强,设计方面做到了在实用的条件下适当注意美观大方。总体感觉清新典雅、柔和轻巧。
到了唐代,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代辉煌璀璨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窑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窑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官府设立贡窑,其产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并跻身于社会上层的生活领域。也由于越窑产品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使越窑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的“越瓯秋水澄”;郑谷的“茶新换越瓯”;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为茶具风气很是盛行。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
用于一体。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鸡首壶和青瓷虎子。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型。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关于鸡首壶的用途,根据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当时煮茶的方法,用鸡首壶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国饮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载:“神农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们已经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东周西汉四川等地逐渐形成饮茶习惯,东汉时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下游,两晋时发展很快,尤其是东晋,饮茶已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嗜好。 因此,鸡首壶流行较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画飞翼。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那时出的青瓷虎于造型简单未呈虎形,到六朝时期开始有所变化。它的用途有两说,即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时期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观念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殊格调的时代个性,表现在对瓷器造型的审美追求上,则有别于汉代的浑厚,流露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明显地受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时尚、审美意趣的影响。从三国到南朝,其造型的演变一脉相承.从摆脱单纯的日用到追求质拙灵巧的美与实用有机结合,形体由扁矮硕圆到修长瘦俏,轮廓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些时代特征在六朝青瓷盘口壶、鸡首壶、虎子等器形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隋唐经济的大发展使陶瓷工业的制造技术突飞猛进。越窑产品追求“似冰类玉”的釉色效果与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唐代,以釉取胜的越窑几乎是专门提供宫廷的用品。用官府督造,这也是后来官窑的前身。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具有代表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造型简洁典雅,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雅。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铁,用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光润,细腻华美。
在唐代越窑古瓷的装饰艺术已经得到高速的发展,其装饰方法虽然承袭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和堆塑等,但其技艺手法却颇有进步,如刻花和划花是用流利的线条在胎上釉下刻画出生动活泼的纹样。有龙、狮子、凤鸟、仙鹤、鹤鹅、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纹样,布局严谨,生动活泼。青瓷的图案生动逼真,适合时尚,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体生活等有很大的帮助。唐后期击瓯奏乐的人很多,他们在碗内注入多少不同的清水,便可敲击成乐,这样的瓷碗必定胎质坚密,烧成时温度很高。越窑瓷即具有如此特性。秘色瓷更是釉面匀净,开启了陶瓷质感如玉类冰的新风,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由于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在唐代青瓷中,还可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瓷凤首龙柄壶”,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壶盖是一个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至底的矫健长龙。造型巧妙,形态生动。它既吸收了当时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把中国特有的龙凤融为一体,是一件中外文化结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见器皿品种。壶上的装饰纹样设计也是唐瓷中的典型。壶腹部有六组联珠纹,联珠纹内安排六个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处安排有月亮、星星、飞鸟、水壶等,下层是六组精美的宝相花图察,壶颈和足部安排了联珠、莲瓣、卷草等装饰,整件器皿造型优美瑰丽。主题纹样也颇为突出,造形和整饰两者结合得十分巧妙。这些足以说明沿着丝绸之路,渊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国彩陶艺术增添过绚丽的光彩。
陶瓷艺术灿烂辉煌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唐代越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
绍兴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越瓷”名扬四海。绍兴、上虞一带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有“龙窑”数百座,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那时,由于创造了将坏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并赞美越瓷“类冰似玉”。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
建国以后,越瓷更闪烁出绚丽的光彩,广大制瓷艺人充分利用会稽山麓、曹娥江畔蕴藏着的优质瓷土,采用先进的设施,制作出许多工艺精湛的产品,绍兴瓷厂还首创变幻莫测的变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纯真自然的钧窑新品——铜红釉;上虞瓷厂也生产出仿六朝青瓷器,这表明越瓷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考古调查证明,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即唐代明州慈溪县上林湖,五代时划归越州,唐代亦称越州)是中国主要的青瓷发源地。在这片古窑厂中,保留着丰厚的陶瓷遗存。当时的陶瓷不但坚固耐用,而且质量较高,有耐酸碱,盛食不变味,易洗涤等特点。瓷器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因此,六朝时期有“陶瓷时代”的美誉。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在迅速发展和工艺长进的基础上,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制瓷业的地域由南向北,几乎遍及全国。因此促使它不断发展,呈现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说来比较单纯而相对稳定,变化不是太大,样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袭两汉旧制,显得拙朴规整,淳厚稳重,只有西晋青瓷造形丰富,承前启后,艺术性又特别强,设计方面做到了在实用的条件下适当注意美观大方。总体感觉清新典雅、柔和轻巧。
到了唐代,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代辉煌璀璨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窑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窑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官府设立贡窑,其产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并跻身于社会上层的生活领域。也由于越窑产品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使越窑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的“越瓯秋水澄”;郑谷的“茶新换越瓯”;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为茶具风气很是盛行。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
用于一体。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鸡首壶和青瓷虎子。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型。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关于鸡首壶的用途,根据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当时煮茶的方法,用鸡首壶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国饮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载:“神农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们已经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东周西汉四川等地逐渐形成饮茶习惯,东汉时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下游,两晋时发展很快,尤其是东晋,饮茶已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嗜好。 因此,鸡首壶流行较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画飞翼。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那时出的青瓷虎于造型简单未呈虎形,到六朝时期开始有所变化。它的用途有两说,即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时期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观念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殊格调的时代个性,表现在对瓷器造型的审美追求上,则有别于汉代的浑厚,流露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明显地受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时尚、审美意趣的影响。从三国到南朝,其造型的演变一脉相承.从摆脱单纯的日用到追求质拙灵巧的美与实用有机结合,形体由扁矮硕圆到修长瘦俏,轮廓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些时代特征在六朝青瓷盘口壶、鸡首壶、虎子等器形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隋唐经济的大发展使陶瓷工业的制造技术突飞猛进。越窑产品追求“似冰类玉”的釉色效果与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唐代,以釉取胜的越窑几乎是专门提供宫廷的用品。用官府督造,这也是后来官窑的前身。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具有代表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造型简洁典雅,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雅。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铁,用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光润,细腻华美。
在唐代越窑古瓷的装饰艺术已经得到高速的发展,其装饰方法虽然承袭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和堆塑等,但其技艺手法却颇有进步,如刻花和划花是用流利的线条在胎上釉下刻画出生动活泼的纹样。有龙、狮子、凤鸟、仙鹤、鹤鹅、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纹样,布局严谨,生动活泼。青瓷的图案生动逼真,适合时尚,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体生活等有很大的帮助。唐后期击瓯奏乐的人很多,他们在碗内注入多少不同的清水,便可敲击成乐,这样的瓷碗必定胎质坚密,烧成时温度很高。越窑瓷即具有如此特性。秘色瓷更是釉面匀净,开启了陶瓷质感如玉类冰的新风,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由于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在唐代青瓷中,还可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瓷凤首龙柄壶”,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壶盖是一个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至底的矫健长龙。造型巧妙,形态生动。它既吸收了当时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把中国特有的龙凤融为一体,是一件中外文化结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见器皿品种。壶上的装饰纹样设计也是唐瓷中的典型。壶腹部有六组联珠纹,联珠纹内安排六个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处安排有月亮、星星、飞鸟、水壶等,下层是六组精美的宝相花图察,壶颈和足部安排了联珠、莲瓣、卷草等装饰,整件器皿造型优美瑰丽。主题纹样也颇为突出,造形和整饰两者结合得十分巧妙。这些足以说明沿着丝绸之路,渊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国彩陶艺术增添过绚丽的光彩。
陶瓷艺术灿烂辉煌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唐代越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