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山行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15:57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4-06 20:49
杜牧 山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4-06 21:45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云在山腰生成、升起。而“深”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全唐诗》、明朝高棅编的《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千首唐人绝句》,都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深”可能是一些不正规的资料或出版社出书时不认真、乱改造成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4-07 03:08
是“生”字啦(*^__^*)
- 2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4-07 01:36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
项斯·山行
原文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
山行·叶茵(现代诗人)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译文
青山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青山叫啥名。飞过来的白鸟似曾相识,对着我和山鸣叫几声。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
项斯·山行
原文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
山行·叶茵(现代诗人)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译文
青山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青山叫啥名。飞过来的白鸟似曾相识,对着我和山鸣叫几声。
- 3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4-07 01:07
我今天也是从儿子的课本看到‘生’字.我还认为是课本编错了、所以才上网来查。。、我清清楚楚记得。我们上学时学的就是‘深’。。。今天才知道。。。俺们被骗了几十年呀。。。
- 4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4-06 22:46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e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e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