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最优美的是那一句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4-13 02:4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4-13 03:46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13 04:12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落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初读该诗,我就立即被它散发的那股纯净而强大的悲伤气息所震动。这首140个字的仿乐府诗中没用什么典故,也不见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一心一意地抒发黛玉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但确实达到了精妙入微的境地。那绵密慧悟的心思,那委婉情深的语气以及那反反复复出现的“秋”字,使得整篇诗语疏意密、意境惝恍、寄兴遥深。
“秋花惨淡秋草黄”使人眼前立现一片红衰绿减、凄清萧条的景象。“惨淡”不只是花的样子,而且是黛玉当时的面容的生动写照,“黄”亦是如此,因为她一到秋天肺病就发作,病痛之外,心事忡忡,人自然显得愈发憔悴。“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三句话中的四个“秋”字,除了实指的意义以外,更多的是强调内心忧愁如缕不绝的深刻感受,“灯”“窗”“夜”,皆被渲染成秋的清凉色,又凄美又朦胧,而“秋不尽”三字最令人叹服,因为它巧妙含蓄地将“秋”具体化,就像人的愁绪一样,理不完。而最后的“那堪风雨助凄凉”则是对一个人孤苦伶仃、身心虚弱的感受的总结,概括性、感染力极强。
“泪烛摇摇落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这两句将哀戚之情表达得既直接又生动,“摇摇”两字的重叠,不仅增添了诗意和音韵美,还把她泪眼迷离、恍惚不定的神态表现得曲折细腻。“牵”“照”“动”三字用得脱俗而又恰切,使“愁”“恨”“离情”三种抽象的事物具有了颜色和形状,让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囿于一般的概念,而有了视觉和触觉上的体会,这样的组词大大地丰富了诗句的意蕴,促发人们的联想。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如果说其它诗句是因各种用得恰到好处的手法而生辉,那么这两句便是纯粹的、不饰雕琢的抒情而打动人心。这里的“风”和“雨”应该来说是象征化了的,也许是黛玉的一片冰心,也许是对未来之不测有所预感。它以淡淡的寻问、迷惘的语气,突现出闺中人的伤感与无奈。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伴似离人泣”,从这里可能看出黛玉愁怨的真正原因,即担心将来同宝玉的别离。“寒烟小院转工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她的脑海中似乎已呈现出日后别离后她的居所之萧索冷清,少数存活下来的竹子和空荡的窗子,一切皆着悲凉的色调。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不知不觉中,思维已几路来回,对未来之不幸的预感已化作一重阴霾覆盖在她心头。她不禁感叹此刻风雨驻时太久,叫她本来沉重的心更不堪消受。一个人默默流着泪,连窗纱也湿透了,这叫人如何不苦闷。
“最美丽的诗歌亦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作家缪塞于是说也。古今中外,有过多少这样经典的感人至深的“夹泪”之作,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愁如春潮般恣肆汪涌;李清照《声声慢》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国恨家仇所带来的沉重打击皆变为肃杀、凄冷的文字,字字扣人心弦;俄白银时期诗人安年斯基《我曾想》中的“心如暮穴,漆黑一团,我早知能把大火熄灭-----可如今,终于熄灭了火焰,自己也将在烟雾中气绝”。从出人意料的角度体察社会的现象,物化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悲剧的感受。由此可见,感性的诗人们,虽然由于各自的性格,其所在的国度,所处的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对哀愁的不同感受,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把颓废、消极、失落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美化成了一种超于一般情感的事物,能够使人们从中体会到许多更奇妙更新鲜而又始终同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何不是如此?她孤单地独坐秋夜,任凭风雨续续响于耳边,静默地将自己心里面的孤苦愁闷倾泻在纸上,让人读其诗仿若闻其泣。离开诗,心中仍是一片化不开的浓愁。
《秋窗风雨夕》,就像秋季将逝时的一片飘落的枯叶.给人的感觉--颓美而又哀伤.
哪句都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