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从什么时候就有的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5 04:00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06-04 16:00
对联从什么时候就有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6-04 17:25
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 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 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6-04 18:19
在蜀末归宋前一年(公元963年)除夕,孟昶“令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昶以其不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此,不少人就认为这是我国对联的起源。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