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的内涵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4 17:33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11-24 06:56
活动理论的内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11-24 08:09
“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中都对“活动”做过很多的思考与论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活动”(poiein)这一概念,他认为活动分为理论、制作与实践活动,他在《范畴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西方有许多哲学家也在各自的理解上对活动进行了论述,都具有一定得发展。但他们只承认抽象、思辨的活动或是机械的理解“活动”,认为活动只是个人行为、日常交往等人类行为活动。中国哲学史上对此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国“活动”一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确切定义,但“行”字可以说是与“活动”意义最接近的词。中国哲学史上,“行”与“知”是分不开的,从朱熹的“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到王延相的“知行兼举”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中“行”与“知”的关系。中国思想家也更认同与“知行合一”。
“活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具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阐释:人的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活动”。毛泽东同志也在《实践论》中把知与行的关系概括维“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并指出做“是主观见主于客观的东西”。
“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即是对认识需要的获得与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所以在活动理论中对于教学范畴而言,“活动”即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
“活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具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阐释:人的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活动”。毛泽东同志也在《实践论》中把知与行的关系概括维“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并指出做“是主观见主于客观的东西”。
“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即是对认识需要的获得与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所以在活动理论中对于教学范畴而言,“活动”即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