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重点的名言,哪位好心人能给我一份关于古诗词,谚语等包含的哲学原理的内容,感谢啊!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6 02:03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4-15 15:06
关于抓重点的名言,哪位好心人能给我一份关于古诗词,谚语等包含的哲学原理的内容,感谢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4-15 16:10
一、诗词类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或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2、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论诗绝句之二》)
简析: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三国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 李峤《中秋夜》)
意思:一轮明月升上寒空,众人皆言四海相同。世界浩渺博大,怎知他乡不是风雨交加呢?
简析: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简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这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简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出真知。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简析: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余下全文>>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或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2、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论诗绝句之二》)
简析: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三国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 李峤《中秋夜》)
意思:一轮明月升上寒空,众人皆言四海相同。世界浩渺博大,怎知他乡不是风雨交加呢?
简析: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简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这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简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出真知。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简析: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