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01:51
- 提问者网友:练爱
- 2021-03-05 19:26
如何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3-05 20:03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热情的人将会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础就是责任。一个人对自身责任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就可以称为这个人的责任感。现代人的知识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是与学校教育分不开的。不言而喻,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责任感并非知识性的范畴,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然就落到实施德育功能的重要使者--思想品德课程的身上。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个社会成员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我国古人对责任的理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诚然,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领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分工不断地细化与明确,首先就需要不同分工的人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各部分协调合作以达成各自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各个不同分工的人都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整体目标的完成又从何谈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无论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都必须保证他有从事某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责任感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而"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成长中的我"部分中的要求。一个自然人是没有责任感的,因为它没有责任意识。思想品德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可分为在校作为学生的责任和在家庭中作为子女的责任。这里主要想谈谈其在校的责任。
学生每天生活的三分之一都在学校中度过,在学校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个人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所以,学生在学校中也是承担相应任务的主体。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学生完成其相应任务的意识。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逃避学习任务,拒绝参加集体劳动,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责任意识。因此,思想品德课堂上可以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产生责任行为,最终形成责任感。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
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标"
如今的孩子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的遗失。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例如,航天英雄杨立伟、水稻专家袁隆平等等,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受到嘉奖或褒扬。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问题,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了解他人责任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责任。
另外,中学生的责任感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堂适当地引入这些积极因素,也有利于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影片《背起爸爸去上学》,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体会在校学生和为人子女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与简单的说教相比,这种明确自己责任的方式显然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优化课堂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境"
然而,确立了责任意识还不能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责任感,是否具备责任感还需要责任行为来证明。这里所说的责任行为,就是学生在明确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能够按照责任内容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前布置某一任务给不同的学生,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学生的责任感问题。没有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便说明了他没有责任感或者说责任感不强。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和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完成。在当堂课上或者在下一堂课中,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根据学生的责任承担情况,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有责任行为。
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创建新集体》一节课中,我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活动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并且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爱校、爱班的热情。课前我以"花开朵朵"的趣味方式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并将构思草图达成一致,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工具群策群力完成任务。课堂上,我观察各小组设计班徽的情况:经过认真讨论,创意想法一致,用具准备齐全,组员分工明确的小组设计的速度快,成果质量高;没有核心创意,工具不齐全,分工不明确的小组,设计速度比较慢,而且成果质量不高。在活动小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享合作设计班徽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到了组内成员的分工以及完成各自任务的情况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行为。不仅如此,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践行"也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了。
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使得整体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师不仅要鼓励这个合作团体,而且要逐一评价各个责任主体的行为。所以,完成任务的学生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因为有责任感而完成任务的自豪。在"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中,自觉承担自己责任并且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分享成功经验的时候,他们更提到,在以后的活动和学习中,愿意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各司其职地完成任务。
把握教育时机,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设法
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都具备了,也获得了及时的反馈,然而这仅仅是责任感形成的开始。因为,责任感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它要求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稳定地保持一致。与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相似,这种在责任意识指导下的责任行为也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加以巩固。此时,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就是潜移默化地辅助这种品质形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小宇因为与父亲闹矛盾,就曾经对他父亲说:"我就不好好学习,我就考个不及格急死他……"面对这位固执的学生,我试着跟他聊天,引导他认识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并把他的事例用化名在课堂上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总结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的责任。如果老师不来上班,不按时上课、批改,同学们会说我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学生现在不好好学习,也是一个没责任心的学生。父亲管教孩子,只不过不想做一个没责任心的父亲,正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后我介绍了《义务教育法》中有关监护人和学生应尽的义务……课堂上,在我的悉心引导下,那位个性倔强的孩子,最终明白了父母教育保护他不仅是一种法律责任,更是一种爱的责任,他慢慢消除了对父亲的误解,并认识到了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作为中学生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责任。学习是中学生的责任--有了这种意识以后,小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不仅如此,他和父亲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再也不用被人督促学习的小宇成了老师表扬的对象,同学们竞相效仿的榜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的规格因社会的需求不同而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责任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事实证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赖于思想品德课的培养,责任感同其他道德品质内容一样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之一。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个社会成员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我国古人对责任的理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诚然,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领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分工不断地细化与明确,首先就需要不同分工的人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各部分协调合作以达成各自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各个不同分工的人都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整体目标的完成又从何谈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无论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都必须保证他有从事某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责任感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而"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成长中的我"部分中的要求。一个自然人是没有责任感的,因为它没有责任意识。思想品德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可分为在校作为学生的责任和在家庭中作为子女的责任。这里主要想谈谈其在校的责任。
学生每天生活的三分之一都在学校中度过,在学校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个人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所以,学生在学校中也是承担相应任务的主体。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学生完成其相应任务的意识。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逃避学习任务,拒绝参加集体劳动,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责任意识。因此,思想品德课堂上可以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产生责任行为,最终形成责任感。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
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标"
如今的孩子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的遗失。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例如,航天英雄杨立伟、水稻专家袁隆平等等,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受到嘉奖或褒扬。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问题,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了解他人责任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责任。
另外,中学生的责任感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堂适当地引入这些积极因素,也有利于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影片《背起爸爸去上学》,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体会在校学生和为人子女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与简单的说教相比,这种明确自己责任的方式显然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优化课堂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境"
然而,确立了责任意识还不能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责任感,是否具备责任感还需要责任行为来证明。这里所说的责任行为,就是学生在明确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能够按照责任内容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前布置某一任务给不同的学生,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学生的责任感问题。没有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便说明了他没有责任感或者说责任感不强。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和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完成。在当堂课上或者在下一堂课中,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根据学生的责任承担情况,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有责任行为。
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创建新集体》一节课中,我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活动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并且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爱校、爱班的热情。课前我以"花开朵朵"的趣味方式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并将构思草图达成一致,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工具群策群力完成任务。课堂上,我观察各小组设计班徽的情况:经过认真讨论,创意想法一致,用具准备齐全,组员分工明确的小组设计的速度快,成果质量高;没有核心创意,工具不齐全,分工不明确的小组,设计速度比较慢,而且成果质量不高。在活动小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享合作设计班徽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到了组内成员的分工以及完成各自任务的情况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行为。不仅如此,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践行"也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了。
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使得整体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师不仅要鼓励这个合作团体,而且要逐一评价各个责任主体的行为。所以,完成任务的学生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因为有责任感而完成任务的自豪。在"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中,自觉承担自己责任并且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分享成功经验的时候,他们更提到,在以后的活动和学习中,愿意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各司其职地完成任务。
把握教育时机,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设法
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都具备了,也获得了及时的反馈,然而这仅仅是责任感形成的开始。因为,责任感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它要求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稳定地保持一致。与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相似,这种在责任意识指导下的责任行为也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加以巩固。此时,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就是潜移默化地辅助这种品质形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小宇因为与父亲闹矛盾,就曾经对他父亲说:"我就不好好学习,我就考个不及格急死他……"面对这位固执的学生,我试着跟他聊天,引导他认识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并把他的事例用化名在课堂上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总结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的责任。如果老师不来上班,不按时上课、批改,同学们会说我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学生现在不好好学习,也是一个没责任心的学生。父亲管教孩子,只不过不想做一个没责任心的父亲,正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后我介绍了《义务教育法》中有关监护人和学生应尽的义务……课堂上,在我的悉心引导下,那位个性倔强的孩子,最终明白了父母教育保护他不仅是一种法律责任,更是一种爱的责任,他慢慢消除了对父亲的误解,并认识到了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作为中学生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责任。学习是中学生的责任--有了这种意识以后,小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不仅如此,他和父亲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再也不用被人督促学习的小宇成了老师表扬的对象,同学们竞相效仿的榜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的规格因社会的需求不同而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责任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事实证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赖于思想品德课的培养,责任感同其他道德品质内容一样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之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