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6题
三十六封信 文/一路开花
⑴他是山里唯一的邮递员。那条通往城市的小路,他一走便是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风霜雨雪,坎坷苦难,都不曾让他更改回山的脚步。
⑵他是第一个走出山里的孩子。山外的世界,让人望而却步,但又心生向往。每次回来,他都要和山里的孩子们说上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城市的楼房有云层那么高,那些人整天没事儿就在高楼顶上看云彩。城市的车流和松树上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躺了一地,在雨夜里一打开灯光,顿时整个城市就会从黑夜转为白昼。
⑶其实,这些景状他都不曾见过。没人知道,他取信件的地址其实根本不在城市,仅仅只是附近的一个小镇。小镇上别说高楼和车水马龙,就连那些轰鸣的列车,都不曾在这里驻足,停下匆匆的脚步。
⑷他读过两年书。于是,再虚幻的事物经他口里说出来,总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孩子们听得痴了,都不去弹玻璃球了,都不去爬山了,托着腮帮,直愣愣地看着他唾沫横飞地说话。
⑸每次都是同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谈话:“是送信的小王来了吗?快进屋来跟我念念。”这句话一出,孩子们顿时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地。他们似乎知道,这句话就和评书的先生们的那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意在宣布故事即将结束。
⑹他一面扛起背包,一面亮着嗓门喊着:“大娘,别急,我就来了,就来了,有你的信件呐!”
⑺屋里,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太太。明晃晃的太阳照在她的身上,但她却丝毫感受不到光明。她摸索着要给他拿根凳子,却总是被他制止住了。他说:“大娘,别了,给你念信还是得庄重一些好,咱得学学城里的先生。”这话一说完,大娘就笑了:“不瞒你说,我儿子就在城里教书呢!”
⑻她的孩子真在城里教书。不过,那是千里之外的大城市,不是他口中所说的小镇。他见过她的孩子,斯斯文文,戴个眼镜,说话轻言慢语,很是礼貌。只是,这些都是三年前的记忆了。细细算来,她的孩子已有整整三年不曾踏入山里。
⑼她念子心切,无奈双目失明,不能爬上那漫漫的山路,不然,她一定会挺直了脊梁,顺着大路去看看她的孩子。她总是静静地坐在门前晒太阳,听着门外的声音。只要是他来了,她总是第一个能听出来。
⑽幸好她的孩子不曾将她忘记,总是每月按时给她寄来一封家书,还有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撕开信件,将里面的百元大钞捏取出来,塞到衣服内里的布袋里,才急切将信件递给他。
⑾他像个懂事的孩子一样,毕恭毕敬地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地念过去。她的孩子真是忙啊,每次写的内容和问候都是一样。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从她战栗的身体就能看出,她正在被深深地感动着。
⑿三年就这么悄然而去了。三年后,老人撒手人寰。有人说,她临死前还安静的坐在那张木凳上,懒懒地晒着太阳,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村里终于决定找寻她的孩子,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达给他,让他来看看老人的遗体,磕几个响头。
⒀村里的人真把整个小镇都找遍了,硬是找不到她孩子的踪影。最后,千辛万苦所得到的,竟是几年前,她的孩子已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村里顿时轩然大波。她的后事该如何处理?
⒁他们终于想到了那些信件。无可非议,那一定是她孩子的配偶所写的,他们有必要按照有效地址将她火速寻来。
⒂他接到消息后,一面含着热泪,一面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了回来。他一语不发地站在旧日念信的位置,愣愣地看着那把陈旧的椅子。
⒃村里人问他来信的地址,他不说,问他在什么地方取的信件,他也照旧不说。没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村里人只好把老人的柜子给撬开了。暗沉沉的柜子底,平平整整地躺着三十六封没有地址的信件,还有三十六张崭新的百元大钞。
⒄村里人疑惑了,没有邮寄地址,没有收件人地址,他是怎么送过来的呢?最后,他们不得不打开信件,追寻最后的线索。
⒅散落一地的信封里,人们终于取出了三十六张同种模样的白纸。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第3期)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1)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撕开信件,将里面的百元大钞捏取出来,塞到衣服内里的布袋里,才急切将信件递给他。
(2)他一语不发地站在旧日念信的位置,愣愣地看着那把陈旧的椅子。
3.如何理解“二十年的风霜雨雪,坎坷苦难,都不曾让他更改回山的脚步。”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4.请你说说第⑻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读罢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邮递员是个什么样的人?
6.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往往具有感人的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善意的谎言”吗?请你说给大家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