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货币是一样的,而战国七雄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一样?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3 05:13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12-02 07:42
为什么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货币是一样的,而战国七雄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一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12-02 07:55
一、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货币都是刀币,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最初流通在东方的齐国,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
二、战国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1、布币: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
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2、刀币: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性,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4、蚁鼻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二、战国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1、布币: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
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2、刀币: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性,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4、蚁鼻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2-02 12:08
他们用刀币,其他就各种各样了
- 2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12-02 09:50
战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同样十分混乱。当时,不同的国家,对铸币权限往
往有不同的规定。秦、楚由国家直接掌握铸币权。秦自惠文王二年(公元前
336 年)“初行钱”②以后,就由国家统一铸币。但在魏、赵、韩、齐等国,
除国家铸币外,地方及一些大城市也可以独自铸币,甚至还能铸出地名。如
魏大梁的“梁夸釿百尚(当)寽”,长垣的“长垣一釿”;赵晋阳的“晋阳
化”(货)、“晋阳新化”(货);齐即墨的“节墨之夻化”(货)、安阳
的“安阳之夻化”(货),等等。由于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制度殊为不一,
因而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使用价值以及计算单位,往往各不相同。仅
就形制而言,即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布币,形似农具中铲形的镈(布),主要流通于魏、赵、韩。这种
布币又有空首布、圆肩方足圆跨布、方肩方足圆跨布、方肩尖尺圆跨布、方
肩方足方跨布等多种。
二、刀币,形状像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齐刀较大而多尖头,
燕、赵刀较小而多方头或圆头。
三、圆钱,形圆,中有孔,分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流行于秦、东周、
西周以及赵、魏沿河地区。秦圆钱不铸地名,仅铸币值单位,如“重一两十
四珠”(铢)、“重十二朱”、“两甾”、“半两”等。东周、西周圆钱则
铸有“东周”、“西周”字样。
四、郢爰和铜贝,只流行于楚国。郢爰是一种铸有“郢爰”、“陈爰”
等印文的金饼;铜贝作为郢爰等的辅币,形似海贝,俗称“蚁鼻钱”。
金属铸币的产生,总是同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相平行的,它的出现又
起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的情况下,统
治阶级又利用货币通过不等价交换来剥削劳动人民。因此,战国时期金属铸
币流通量的逐渐增大,标志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意味着农民、手工业
者又受到一种新的剥削,即富商大贾通过商业交换的剥削和统治者通过发行
铸币而进行的剥削。一种商品的价值,只存通过另一种商品才能
表现出来。在多数地方,后来这种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在一些金属上,这
是因为金属不易消损,容易保持。再进一步,便用金属制成货币,最初的金
属货币是依靠本身的价值来交换其他商品的,但后来主要是起着价值符号作
用,它本身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因此,早期的金属铸币通常出现逐渐减重
的过程。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具有实物用品的形状,正说明它是脱胎于一
般等价物。战国时期的多数货币,还保留着这种特点。在整个战国时代,由
于各国之间的不统一,所以各国货币的形制、重量、单位也各不相同。这时
所铸造的货币,计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布币——形状象农具中的铸,镈、布音近,故铲形币又叫“布币”。这
种形式的铜币,当是从镈这种农具在商品交换的发展中转化而来的。主要流
行地区在三晋即魏、赵、韩三国。布币又可分为不同形制,有尖足的、方足
的、圆足的,基本形式还是铲形。
近三十年来,先后在山西省的原平、祁县、永济、侯马和内蒙的包头等
地发现过大量布币和铸造这种币的模具。这种货币一般都有铭文,主要是当
时的地名,目前发现已有几十个地名出现在布币上。除山西、内蒙外,在河
北、河南,以至辽宁等一些地方都有出土。在南方楚国,今天的江苏丹阳、
浙江杭州等地也曾发现过,不过其与三晋的铲形不同。这不仅表明三晋的布
币流通较广,而且又可看出当时的商业贸易的发展盛况,货币已越出了国界。
刀币——也是从工具的刀转化而来,主要是东方齐国的货币。齐国的刀
币形制较大,都是尖头。目前发现的已有早至春秋中期的,但以战国时代的
“齐法化”刀币最为常见。“法”有制造际准的意思,“化”即货字简体;
“法化”即“法货”,也就是标准货币。齐国刀币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其
地不止一处,但这些不同地方铸造的货币,却都有统一的“齐法化”铭文。
刀币虽然主要是齐国的流通货币,但其影响不小。解放前后,曾多次在燕下
都发现过成捆的刀币。河北承德地区,也在一处地方发现过成捆刀币放在瓮
内,计有四千五百多枚。但是燕国的刀币形制较小,都是方头和圆头,而且
铭文部有“明刀”字样,没有齐国的那样精致规整。另外,在原赵国故地
也曾发现过刀币,比较粗糙,形制较小,也都是方头或圆头。
圆钱——早期的都是圆形圆孔,后来的多作圆形方孔。圆钱可能是仿生
产工具的纺轮或玉环和玉壁形,主要流行于秦、东周、西周地区,东周与西
周的一般都铸有“东周”、“西周”字样。早期秦国的圆钱铭文多作“重一
两”、“十二铢”、“十三铢”、“十四铢”等字样;晚期的多有“半两”,
“两留”字样,这种圆钱可能是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以后,由各地官府
铸造的。随着秦国的强盛,这种货币也影响到秦国势力所及地区。例如四川
巴县就曾发现过这一使用过的圆钱。1960 年在济南市区出土的一瓮古代货
币中,除刀币外,还有六百多枚铸有铭文“賹”的圆钱,便是其证。
铜贝和块形金板——楚国主要的两种流行货币。铜贝又称“蚁鼻钱”或
“鬼脸钱”,这是从它的腹部平面形状而得名。其实,它是一种仿海贝形状
的铜铸货币,是沿袭古代用贝作货币的习惯而来的,主要流行在楚国。1963
年,在湖北孝感一处地方出土有四千多枚铜贝,重达二十一公斤多。块形的
金板,又称“板金”,它由若干小块连在一起,每一小块上都铃印有方形或
圆形印记。由于方印文多作“郢爱”,所以又称“郢爱”。这种货币具有称
量货币的特点,使用时大概根据需要切下若干,再用天平称量支付。1979
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一大块最多的有二十二方。铃印文字以“郢爱”为多,“陈
往有不同的规定。秦、楚由国家直接掌握铸币权。秦自惠文王二年(公元前
336 年)“初行钱”②以后,就由国家统一铸币。但在魏、赵、韩、齐等国,
除国家铸币外,地方及一些大城市也可以独自铸币,甚至还能铸出地名。如
魏大梁的“梁夸釿百尚(当)寽”,长垣的“长垣一釿”;赵晋阳的“晋阳
化”(货)、“晋阳新化”(货);齐即墨的“节墨之夻化”(货)、安阳
的“安阳之夻化”(货),等等。由于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制度殊为不一,
因而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使用价值以及计算单位,往往各不相同。仅
就形制而言,即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布币,形似农具中铲形的镈(布),主要流通于魏、赵、韩。这种
布币又有空首布、圆肩方足圆跨布、方肩方足圆跨布、方肩尖尺圆跨布、方
肩方足方跨布等多种。
二、刀币,形状像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齐刀较大而多尖头,
燕、赵刀较小而多方头或圆头。
三、圆钱,形圆,中有孔,分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流行于秦、东周、
西周以及赵、魏沿河地区。秦圆钱不铸地名,仅铸币值单位,如“重一两十
四珠”(铢)、“重十二朱”、“两甾”、“半两”等。东周、西周圆钱则
铸有“东周”、“西周”字样。
四、郢爰和铜贝,只流行于楚国。郢爰是一种铸有“郢爰”、“陈爰”
等印文的金饼;铜贝作为郢爰等的辅币,形似海贝,俗称“蚁鼻钱”。
金属铸币的产生,总是同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相平行的,它的出现又
起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的情况下,统
治阶级又利用货币通过不等价交换来剥削劳动人民。因此,战国时期金属铸
币流通量的逐渐增大,标志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意味着农民、手工业
者又受到一种新的剥削,即富商大贾通过商业交换的剥削和统治者通过发行
铸币而进行的剥削。一种商品的价值,只存通过另一种商品才能
表现出来。在多数地方,后来这种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在一些金属上,这
是因为金属不易消损,容易保持。再进一步,便用金属制成货币,最初的金
属货币是依靠本身的价值来交换其他商品的,但后来主要是起着价值符号作
用,它本身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因此,早期的金属铸币通常出现逐渐减重
的过程。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具有实物用品的形状,正说明它是脱胎于一
般等价物。战国时期的多数货币,还保留着这种特点。在整个战国时代,由
于各国之间的不统一,所以各国货币的形制、重量、单位也各不相同。这时
所铸造的货币,计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布币——形状象农具中的铸,镈、布音近,故铲形币又叫“布币”。这
种形式的铜币,当是从镈这种农具在商品交换的发展中转化而来的。主要流
行地区在三晋即魏、赵、韩三国。布币又可分为不同形制,有尖足的、方足
的、圆足的,基本形式还是铲形。
近三十年来,先后在山西省的原平、祁县、永济、侯马和内蒙的包头等
地发现过大量布币和铸造这种币的模具。这种货币一般都有铭文,主要是当
时的地名,目前发现已有几十个地名出现在布币上。除山西、内蒙外,在河
北、河南,以至辽宁等一些地方都有出土。在南方楚国,今天的江苏丹阳、
浙江杭州等地也曾发现过,不过其与三晋的铲形不同。这不仅表明三晋的布
币流通较广,而且又可看出当时的商业贸易的发展盛况,货币已越出了国界。
刀币——也是从工具的刀转化而来,主要是东方齐国的货币。齐国的刀
币形制较大,都是尖头。目前发现的已有早至春秋中期的,但以战国时代的
“齐法化”刀币最为常见。“法”有制造际准的意思,“化”即货字简体;
“法化”即“法货”,也就是标准货币。齐国刀币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其
地不止一处,但这些不同地方铸造的货币,却都有统一的“齐法化”铭文。
刀币虽然主要是齐国的流通货币,但其影响不小。解放前后,曾多次在燕下
都发现过成捆的刀币。河北承德地区,也在一处地方发现过成捆刀币放在瓮
内,计有四千五百多枚。但是燕国的刀币形制较小,都是方头和圆头,而且
铭文部有“明刀”字样,没有齐国的那样精致规整。另外,在原赵国故地
也曾发现过刀币,比较粗糙,形制较小,也都是方头或圆头。
圆钱——早期的都是圆形圆孔,后来的多作圆形方孔。圆钱可能是仿生
产工具的纺轮或玉环和玉壁形,主要流行于秦、东周、西周地区,东周与西
周的一般都铸有“东周”、“西周”字样。早期秦国的圆钱铭文多作“重一
两”、“十二铢”、“十三铢”、“十四铢”等字样;晚期的多有“半两”,
“两留”字样,这种圆钱可能是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以后,由各地官府
铸造的。随着秦国的强盛,这种货币也影响到秦国势力所及地区。例如四川
巴县就曾发现过这一使用过的圆钱。1960 年在济南市区出土的一瓮古代货
币中,除刀币外,还有六百多枚铸有铭文“賹”的圆钱,便是其证。
铜贝和块形金板——楚国主要的两种流行货币。铜贝又称“蚁鼻钱”或
“鬼脸钱”,这是从它的腹部平面形状而得名。其实,它是一种仿海贝形状
的铜铸货币,是沿袭古代用贝作货币的习惯而来的,主要流行在楚国。1963
年,在湖北孝感一处地方出土有四千多枚铜贝,重达二十一公斤多。块形的
金板,又称“板金”,它由若干小块连在一起,每一小块上都铃印有方形或
圆形印记。由于方印文多作“郢爱”,所以又称“郢爱”。这种货币具有称
量货币的特点,使用时大概根据需要切下若干,再用天平称量支付。1979
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一大块最多的有二十二方。铃印文字以“郢爱”为多,“陈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第三卷 上古时代(上册)》
- 3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12-02 08:13
战国时,齐在今天的山东,而燕在今天的河北和辽宁一带,两个国一直都有贸易经济往来,齐国是个商业大国,在七雄中最富,而燕国只是一个边北的国家,没有多少同其他国家进行商贸交往的条件,所以,为了使两国能够友好互助,共同繁荣就统一了货币。
也有人说,燕国没有货币,由于离齐国近,就直接沿用了他们的货币。
也有人说,燕国没有货币,由于离齐国近,就直接沿用了他们的货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