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做饭炒菜,菜都是用油炒的麼?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5:34
- 提问者网友:孤山下
- 2021-02-05 17:42
古代的人做饭炒菜,菜都是用油炒的麼?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05 18:48
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华夏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演讲摘录
中国古代没有炒菜
●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
饮食文化在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但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谈吃谈喝成了一个大忌,人们越是没吃没喝,越是想谈。我记得6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伙没吃没喝,就躺在床上,那会儿有个口号叫“没吃没喝,保持热量”,但到了无产阶级斗争中,谈吃谈喝就成了大忌,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实际上我们看得到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很多。比如中国有主食和副食之分。《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五谷是主食,其他肉类、菜类都是副食。再比如炒菜这种形式,现在是我们很普遍的方式,但在欧洲还是很少。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
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我们先秦酱的做法有1200种。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上句话我们都很熟了,下句话则讲,肉要切得薄才好吃,为什么呢?因为肉要蘸酱才能入味。古代有很多动物做成的酱,比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了。
饮食文化传承变成工业式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
●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饮食角度来看待社会和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吃喝,所以说“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看《红楼梦》里头那种吃饭戏,他们把这看成是享受乐趣。清人郑板桥在家书中描写了一种极为简朴的饮食生活。在解放前,烤白薯、豆汁都是穷人的饮食,但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献一束花就行了,中国人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要同等待遇,另外,古人还认为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礼记月令》中就写要“行夏令”、“行秋令”等,春天不能按照秋天、冬天那样吃东西,否则必有天殃。比如我们现在冬天吃西瓜,夏天吃白菜,这在古人是反对的。
现在北京有十万多家餐馆,但吃起来都好像是烹饪学校出来的。西方饮食文化在于科学的技巧,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现在的饮食传承方式都变成工业式的了。另外一点,我们经历了大锅饭时期,口味都变迟钝了。现在的饮食,对精细感觉的追求,就很难寻找到了。你像解放前的烹饪,那是生死竞争啊,而且还有很多有闲阶级,但现在的馆子更多是商业操作了。
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
●中国古人将味道分为“五味”。
饮食文化兼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特征。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他说“夫悦目之画,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他这就是把饮食烹调看作文化发展的表现了。而中国古代也说“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就是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的“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的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即使人们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华夏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演讲摘录
中国古代没有炒菜
●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
饮食文化在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但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谈吃谈喝成了一个大忌,人们越是没吃没喝,越是想谈。我记得6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伙没吃没喝,就躺在床上,那会儿有个口号叫“没吃没喝,保持热量”,但到了无产阶级斗争中,谈吃谈喝就成了大忌,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实际上我们看得到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很多。比如中国有主食和副食之分。《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五谷是主食,其他肉类、菜类都是副食。再比如炒菜这种形式,现在是我们很普遍的方式,但在欧洲还是很少。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
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我们先秦酱的做法有1200种。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上句话我们都很熟了,下句话则讲,肉要切得薄才好吃,为什么呢?因为肉要蘸酱才能入味。古代有很多动物做成的酱,比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了。
饮食文化传承变成工业式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
●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饮食角度来看待社会和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吃喝,所以说“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看《红楼梦》里头那种吃饭戏,他们把这看成是享受乐趣。清人郑板桥在家书中描写了一种极为简朴的饮食生活。在解放前,烤白薯、豆汁都是穷人的饮食,但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献一束花就行了,中国人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要同等待遇,另外,古人还认为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礼记月令》中就写要“行夏令”、“行秋令”等,春天不能按照秋天、冬天那样吃东西,否则必有天殃。比如我们现在冬天吃西瓜,夏天吃白菜,这在古人是反对的。
现在北京有十万多家餐馆,但吃起来都好像是烹饪学校出来的。西方饮食文化在于科学的技巧,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现在的饮食传承方式都变成工业式的了。另外一点,我们经历了大锅饭时期,口味都变迟钝了。现在的饮食,对精细感觉的追求,就很难寻找到了。你像解放前的烹饪,那是生死竞争啊,而且还有很多有闲阶级,但现在的馆子更多是商业操作了。
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
●中国古人将味道分为“五味”。
饮食文化兼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特征。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他说“夫悦目之画,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他这就是把饮食烹调看作文化发展的表现了。而中国古代也说“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就是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的“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的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即使人们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2-05 19:54
菜的烧饭有很多哦!而且个人口味也不一样,建议你自己尝试一下,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下次可以改进嘛?只要是经过自己努力烧出的菜,相信吃到嘴边都是很好吃的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