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11:05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03-07 00:57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3-07 02:26
问题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话的实践活动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参考书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问题二:中国的教育目的(目标)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国家实施教育总是会有一定的要求,个体接受教育,总会带着一定的期望,这要求与期望,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作了概括,称之为“教育目的(目标)”,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教育要求或教育期望。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表述和与之相应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美国没有全国性口号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级各类教育总是围绕着培养“珍视自由、努力独立、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公民”在进行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书上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社会变革产生以后,我们在描述上曾经作了修改,有的人提出教育目的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应该把“共产主义接班人”改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个人认为咱们的教育目的提得太笼统,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影响忽视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养要求,尽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为有德却没有具体准确的表述。为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每个人好象都不知道具体的实施准则。这是导致中国的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因为谁也不能违背教育目的实施教育,此外,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当简单和整齐划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最终成了政治工具,培养出来的人也最终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奴性的教育,这种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善于了解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是聪明且理智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正是日本民族和国家善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长的结果。 我们应该善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盲目地对发达国家心怀偏见仇恨。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地、理智地尊重客观现实,分析自己与别人的长短,扬长避短、扬利弃弊,才能赶上现代文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国内时,我常常看到一些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最早我们批评美国教育,说他们是放羊式的教育,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很轻松甚至很随意;后来我们说他们是快乐教育,因为孩子们没有中国孩子那么重的书包要背,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多的作业要做,美国孩子在学校好象都是在玩,或者说是在玩乐中学,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美国教育,认为他们没打下什么基础;我们曾经很引以为豪,因为咱们的孩子基础特好,考试比赛常常拿名次;现在,我们开始批判自己,几乎把自己的教育一概否定,说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提出要把中国的教育改成素质教育...... 于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热闹非凡的教育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人们拥有的自由比过去是大得太多了,各地百花齐放,积极探索,高喊一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国各地选点实施进行改革实验,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北京任教的朋友谈及他们学校被选定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他们去年就被派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费、书本费、住宿、路费,均是免费,都是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由此看出政府这次教育改革的决心。可据朋友的说法是,实行新课改已经快一年了,不少老师除了累得精疲力尽闪腰岔气,对新课改的备课、上课、测试等仍很是茫然。为了这新课改,参与的老师们被要求不断开会、学习,外出参观,然后又再开会、学习,参观...... 如此周而复始,一副打大战役的架势,上至校长,下到参与的老师人人思想上都足够的重视,也不保守,可平时嗷嗷叫说学......余下全文>>问题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开发学习者潜力,引导其寻找适合的路,并鼓励他坚持达成目标问题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五: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楼上说“传道、授业,解惑”,那是高看当前的教育了。问题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错位。可惜的是,许多中国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育者(父母、教师)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接受一种带有误导性的教育——这些学生中也许有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的增强开始破除一些“教育迷信”,走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但更多的一些是在这种“设计精良”的连环误导管中迷失自己,永远也无法扭转这种误导性,并且将之以代继遗传或者交叉感染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或者身边的“五个人”(Origin: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time with)。我们来欣赏一下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或现在持有的或“被持有的”。比如:维护国家统治和政局稳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价值根源。教育者,为治国,治国也,乃是少数对多数的专政,并且让被专政的多数因为无知愚昧而甘于被奴役。是为“精英治国,愚民政策”。这种目的下实施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一方,为了让自己处于上帝青睐、天平倾斜的一方,拼命地削尖脑袋挤进官仕之道。这种价值观,在红一代教育红二代的思维中还是很盛行的,不够红的人也拼命往自己和子女身上贴红纸。这套党国的思路其实从来没变过,其实就是“江山社稷永远比民生重要”,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基厚实,不知道未来十年、百年后会不会有变化——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根基。比如: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思路,简称就业导向型教育。这种思维的体现是把人合情合理的当成社会大机器的零部件,社会需要哪种零部件,我们教育就生产哪种零部件(当然,大陆这种“零部件加工业”也没发展好,表现是还是存在缺口巨大的摩擦性失业)。所以便出现了教育产业化这种荒谬的改革;还有本不需要讨论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利弊之争”;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总是某某产业型科研项目;高考填报志愿,父母最关心的是当下及未来就业最吃香,最走俏,工资最高的专业;高校最热门举办的总是什么创富分享会,英语考试讲座,就业指导会等等这种“技术性--方法论”的活动;而凡是跟钱和稀缺资源沾点边的教育工作者,也免不了要受到热捧了。还有财富导向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导向型之类的少数派,大体也逃不出上述两种思维的范畴。我不去讨论诸如“找工作、混文凭、赚大钱”这种非常简单的一根筋的没水平的“目的”,虽然也能在上述几点中反映,但这些个不是教育的目的,顶多只能算是接受教育的目的。也许有人要开始辩驳了:难道就业导向有错吗?我们确实需要就业啊,社会分工也需要我们有不同的专长啊,国家治理的确也需要英才啊……没错,我们需要就业,社会需要不同角色和才能的人才,但那不是教育的目的,那是教育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某种短期性的目标。而“把结果当目的”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粗制滥造,让教育者变得可怜,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而本应从教育中获得收益的国家、社会、个人也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的情况下的价值产能。这个时候,也许试着基于“人本”来思考教育这个带有宏观性质的框架会更有好处。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不是个人主义者),individualist,我认为一切群体利益都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这个利益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虽然群体利益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加总;反......余下全文>>问题七: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大学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官员,而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人。大学教育重在官位,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考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是让大学精神蒙羞了。追求乌纱帽永远都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将《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项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作为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市级的公务员考试。(11月8日 《河北青年报》)公务员考试很热,学生很需要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在公务员考试中胜出,但大学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培养考公务员的学生,显然此举暴露了大学的功利主义,更暴露了大学对官位的强烈追求欲望。我不反对大学对学生进行在公务员考试方面的辅导,其实,社会上此类培训结构不少,学生付出的代价也不菲,但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显然是不妥的。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公务员。尽管公务员的待遇很稳定,是金饭碗,但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捧,人各有志,是完全应该被尊重的。现在将其列为必修课,这势必使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这无疑会助长学生考公务员热,考公务员已经够热了,作为大学,要做的应该是降温,而不是助热。另一方面,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暴露了学校追求官位的野心。在大学行政化过于严重的今天,大学里也是以官位为重。官本位越严重,大学精神也就离大学越远。这是很悲哀的事。大学不是以培养官员为目的,但事实上,大学里仍然是官本位盛行。每逢校庆,谁的官大,谁就得到尊重,因为有职位就代表就有权,有权就能够为学校谋取各种利益,也无怪乎大学如此看重学生考公务员。这对于大学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学生考公务员的多了,以后当上官员的人数就多了,以后学校办起事情来就容易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是在搞长远投资,是重在培养官员学生。然而,此举,却是对大学精神的叛逆,离“大学之大”已经太遥远了。大学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官员,而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人。大学教育重在官位,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考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是让大学精神蒙羞了。追求乌纱帽永远都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问题八: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问题九: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一个字----人,做人有做人的规则,做其他生物有做其他生物的规则,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先教孩子们怎样做人,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升华自己的人格。至于学习什么生存的技能,这个我没什么想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现在的正当行业不只是三百六十行,都能满足我们人类的物质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问题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林华民(350200 福建省长乐教师进修学校 [email protected])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个世界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继承发扬人间真情与智慧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呢?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我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五种地方观。台湾校园里有句口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愿我们的教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还孩子以真正的青春年华。愿《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一书中所描述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爱神,成为优秀教师。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参考书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问题二:中国的教育目的(目标)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国家实施教育总是会有一定的要求,个体接受教育,总会带着一定的期望,这要求与期望,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作了概括,称之为“教育目的(目标)”,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教育要求或教育期望。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表述和与之相应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美国没有全国性口号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级各类教育总是围绕着培养“珍视自由、努力独立、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公民”在进行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书上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社会变革产生以后,我们在描述上曾经作了修改,有的人提出教育目的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应该把“共产主义接班人”改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个人认为咱们的教育目的提得太笼统,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影响忽视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养要求,尽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为有德却没有具体准确的表述。为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每个人好象都不知道具体的实施准则。这是导致中国的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因为谁也不能违背教育目的实施教育,此外,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当简单和整齐划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最终成了政治工具,培养出来的人也最终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奴性的教育,这种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善于了解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是聪明且理智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正是日本民族和国家善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长的结果。 我们应该善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盲目地对发达国家心怀偏见仇恨。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地、理智地尊重客观现实,分析自己与别人的长短,扬长避短、扬利弃弊,才能赶上现代文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国内时,我常常看到一些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最早我们批评美国教育,说他们是放羊式的教育,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很轻松甚至很随意;后来我们说他们是快乐教育,因为孩子们没有中国孩子那么重的书包要背,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多的作业要做,美国孩子在学校好象都是在玩,或者说是在玩乐中学,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美国教育,认为他们没打下什么基础;我们曾经很引以为豪,因为咱们的孩子基础特好,考试比赛常常拿名次;现在,我们开始批判自己,几乎把自己的教育一概否定,说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提出要把中国的教育改成素质教育...... 于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热闹非凡的教育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人们拥有的自由比过去是大得太多了,各地百花齐放,积极探索,高喊一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国各地选点实施进行改革实验,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北京任教的朋友谈及他们学校被选定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他们去年就被派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费、书本费、住宿、路费,均是免费,都是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由此看出政府这次教育改革的决心。可据朋友的说法是,实行新课改已经快一年了,不少老师除了累得精疲力尽闪腰岔气,对新课改的备课、上课、测试等仍很是茫然。为了这新课改,参与的老师们被要求不断开会、学习,外出参观,然后又再开会、学习,参观...... 如此周而复始,一副打大战役的架势,上至校长,下到参与的老师人人思想上都足够的重视,也不保守,可平时嗷嗷叫说学......余下全文>>问题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开发学习者潜力,引导其寻找适合的路,并鼓励他坚持达成目标问题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五: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楼上说“传道、授业,解惑”,那是高看当前的教育了。问题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错位。可惜的是,许多中国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育者(父母、教师)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接受一种带有误导性的教育——这些学生中也许有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的增强开始破除一些“教育迷信”,走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但更多的一些是在这种“设计精良”的连环误导管中迷失自己,永远也无法扭转这种误导性,并且将之以代继遗传或者交叉感染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或者身边的“五个人”(Origin: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time with)。我们来欣赏一下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或现在持有的或“被持有的”。比如:维护国家统治和政局稳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价值根源。教育者,为治国,治国也,乃是少数对多数的专政,并且让被专政的多数因为无知愚昧而甘于被奴役。是为“精英治国,愚民政策”。这种目的下实施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一方,为了让自己处于上帝青睐、天平倾斜的一方,拼命地削尖脑袋挤进官仕之道。这种价值观,在红一代教育红二代的思维中还是很盛行的,不够红的人也拼命往自己和子女身上贴红纸。这套党国的思路其实从来没变过,其实就是“江山社稷永远比民生重要”,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基厚实,不知道未来十年、百年后会不会有变化——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根基。比如: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思路,简称就业导向型教育。这种思维的体现是把人合情合理的当成社会大机器的零部件,社会需要哪种零部件,我们教育就生产哪种零部件(当然,大陆这种“零部件加工业”也没发展好,表现是还是存在缺口巨大的摩擦性失业)。所以便出现了教育产业化这种荒谬的改革;还有本不需要讨论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利弊之争”;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总是某某产业型科研项目;高考填报志愿,父母最关心的是当下及未来就业最吃香,最走俏,工资最高的专业;高校最热门举办的总是什么创富分享会,英语考试讲座,就业指导会等等这种“技术性--方法论”的活动;而凡是跟钱和稀缺资源沾点边的教育工作者,也免不了要受到热捧了。还有财富导向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导向型之类的少数派,大体也逃不出上述两种思维的范畴。我不去讨论诸如“找工作、混文凭、赚大钱”这种非常简单的一根筋的没水平的“目的”,虽然也能在上述几点中反映,但这些个不是教育的目的,顶多只能算是接受教育的目的。也许有人要开始辩驳了:难道就业导向有错吗?我们确实需要就业啊,社会分工也需要我们有不同的专长啊,国家治理的确也需要英才啊……没错,我们需要就业,社会需要不同角色和才能的人才,但那不是教育的目的,那是教育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某种短期性的目标。而“把结果当目的”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粗制滥造,让教育者变得可怜,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而本应从教育中获得收益的国家、社会、个人也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的情况下的价值产能。这个时候,也许试着基于“人本”来思考教育这个带有宏观性质的框架会更有好处。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不是个人主义者),individualist,我认为一切群体利益都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这个利益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虽然群体利益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加总;反......余下全文>>问题七: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大学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官员,而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人。大学教育重在官位,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考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是让大学精神蒙羞了。追求乌纱帽永远都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将《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项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作为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市级的公务员考试。(11月8日 《河北青年报》)公务员考试很热,学生很需要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在公务员考试中胜出,但大学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培养考公务员的学生,显然此举暴露了大学的功利主义,更暴露了大学对官位的强烈追求欲望。我不反对大学对学生进行在公务员考试方面的辅导,其实,社会上此类培训结构不少,学生付出的代价也不菲,但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显然是不妥的。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公务员。尽管公务员的待遇很稳定,是金饭碗,但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捧,人各有志,是完全应该被尊重的。现在将其列为必修课,这势必使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这无疑会助长学生考公务员热,考公务员已经够热了,作为大学,要做的应该是降温,而不是助热。另一方面,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暴露了学校追求官位的野心。在大学行政化过于严重的今天,大学里也是以官位为重。官本位越严重,大学精神也就离大学越远。这是很悲哀的事。大学不是以培养官员为目的,但事实上,大学里仍然是官本位盛行。每逢校庆,谁的官大,谁就得到尊重,因为有职位就代表就有权,有权就能够为学校谋取各种利益,也无怪乎大学如此看重学生考公务员。这对于大学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学生考公务员的多了,以后当上官员的人数就多了,以后学校办起事情来就容易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将公务员考试科目列为必修课,是在搞长远投资,是重在培养官员学生。然而,此举,却是对大学精神的叛逆,离“大学之大”已经太遥远了。大学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官员,而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人。大学教育重在官位,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考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是让大学精神蒙羞了。追求乌纱帽永远都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问题八: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问题九: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一个字----人,做人有做人的规则,做其他生物有做其他生物的规则,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先教孩子们怎样做人,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升华自己的人格。至于学习什么生存的技能,这个我没什么想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现在的正当行业不只是三百六十行,都能满足我们人类的物质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问题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林华民(350200 福建省长乐教师进修学校 [email protected])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个世界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继承发扬人间真情与智慧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呢?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我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五种地方观。台湾校园里有句口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愿我们的教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还孩子以真正的青春年华。愿《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一书中所描述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爱神,成为优秀教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