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 春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的?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2:08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1-27 20:03
朱自清的 春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27 21:35
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
1、殷切盼春归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紧接着,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可亲的。
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在此。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2、热情绘春景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初春,好一种淡淡的气息;初春,好一派朦胧的景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其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将太阳人格化,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表现了春阳的温暖,更展示出春阳内在的神韵。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图做铺垫。
3、春之礼赞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将春天比作“娃娃”,是“比喻”和“拟人”兼用。春天原非像别的事物那样可知、可感、可触摸,但作者把它比作新生的娃娃后,就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旬兼用“比喻”和“拟人”,将春天比作“小姑娘”。春天渐渐长大,变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笑着,走着”,着实招人喜爱。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1、殷切盼春归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紧接着,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可亲的。
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在此。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2、热情绘春景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初春,好一种淡淡的气息;初春,好一派朦胧的景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其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将太阳人格化,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表现了春阳的温暖,更展示出春阳内在的神韵。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图做铺垫。
3、春之礼赞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将春天比作“娃娃”,是“比喻”和“拟人”兼用。春天原非像别的事物那样可知、可感、可触摸,但作者把它比作新生的娃娃后,就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旬兼用“比喻”和“拟人”,将春天比作“小姑娘”。春天渐渐长大,变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笑着,走着”,着实招人喜爱。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1-27 22:55
触觉,嗅觉,听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
从花争春,花之色,花之果,蜂蝶围花和野花这几方面写的,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很有美感。
从花争春,花之色,花之果,蜂蝶围花和野花这几方面写的,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很有美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