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树刺血诗》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4 17:52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5-23 18:31
具体说一下每句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境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5-23 18:42
这是一首绝好而又悲惨的叙事抒情诗。尽管诗人的生平无以详悉,但品味其所叙之事,所抒之情,便可窥测。诗人无疑是个弃妇,因此,这首诗也可称之为“弃妇诗”。诗人被其夫休弃之后,并没有怨恨,只是一味地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直至决心以死来表达对其夫的一片痴情。这种“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态度,用现代眼光看,未免太不合情理。然而,唯其不合情理,则更反映出封建社会夫权制的不合理,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妇女所遭受的迫害。
全诗共有三十六句。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二十句主要写弃妇在夫家门前的徘徊之状、思念之苦。在夫家门前的路上,她走走停停,去而复来,尽管遭休弃之不幸,但她对其夫一往情深,不愿与其生别离。因此,她一步一回头,望见窗边的柳、柳边的楼,还有那楼上半卷的珠帘。深宅大院里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她的心,诗歌至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她依恋于这个曾给予欢乐的家,这就更加引起她对忽遭休弃的切肤之痛。于是,她连用几个对比句,写她的遭遇,她没有责问谁,但她切实感到变故来得突然:“昨为楼上女”,悠闲自得地调教着鹦鹉鹦 旦夕之间,变为“墙外人”,只能在门前徘徊,又是那么地凄苦。“墙外”,“楼上”咫尺之间,此时此刻,由于地位的骤变,显得那么遥远,“如隔千重山”。接下来,诗人发出了对离别的感叹。尽管诗人并未点明被休弃的缘故,但可以肯定,诗人认为罪不在己。然而,古代休妻“七出”之说,是无理可谕,亦无法抗拒的。有的休妻行为,简直到令人发指。《诗经》民歌中,就有一篇《卫风·氓》。它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等到她美好年华已过,其夫变了心,将她休弃。在这种打击面前,女子只有自己哀怜自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就是说,男子如果沉迷于爱情,他还可以解脱出来;女子沉迷于爱情,陷入其中就解脱不开了,她除了指斥其夫爱情不像她那样专一外,也别无它法。于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过去的事情不再想,也就这样罢了吧。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所写的弃妇,其痴情程度更令人同情,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长跪问故夫:新人故而如?”尽管其夫认为:“新人不如故,”但事已至此,只能把强烈的隐痛和不平压在心底。《刺血诗》中主人公的遭遇和上述弃妇何其相似乃尔,虽然罪不在己,但都那么痴情。也许,这正是中国女子善良贤慧之所在,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刺血诗》的女子,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被弃后仍执着地追求。其痴情比前两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刺血以明志。后十六句,便集中写她的积极努力以及那种死不罢休的坚强性格。她徘徊来,徘徊去,觉得自己的悲哀,并没有什么人能给以同情和理解,只能靠自己。何况,天晚日暮,于是,她“决意投身返”,并撕下裙裾,写下血书:字字血,声声泪,向其夫苦诉旧情,恳请其夫”收覆水。“如能破镜重圆,她宁愿饱尝鞭抽之苦。否则的话,便”死君前“,”葬君家“,哪怕化成一枝泪下。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下,要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就得要有主人公这种不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从诗人这种果敢、大胆的言行中,可以想像她的性格是何等坚强,字里行间蕴藏着一股不可动摇的反抗力量。当然,“旧情牵人心”,也许只是单方面的,因为其夫毕竟休了她。她的努力显然是难以如愿的。有心难圆,无力回天。
《刺血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字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叙事诗。诗人把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触,把主人公被休弃的前后变化、曲折心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极简练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结构严谨而又自然。在手法和技巧上,诗人成功地汲取了《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营养,表现了长于抒情的风格,并综合运用 了对比、连缀、回复,以表达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音节短促,这都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横溢的才华。
全诗共有三十六句。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二十句主要写弃妇在夫家门前的徘徊之状、思念之苦。在夫家门前的路上,她走走停停,去而复来,尽管遭休弃之不幸,但她对其夫一往情深,不愿与其生别离。因此,她一步一回头,望见窗边的柳、柳边的楼,还有那楼上半卷的珠帘。深宅大院里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她的心,诗歌至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她依恋于这个曾给予欢乐的家,这就更加引起她对忽遭休弃的切肤之痛。于是,她连用几个对比句,写她的遭遇,她没有责问谁,但她切实感到变故来得突然:“昨为楼上女”,悠闲自得地调教着鹦鹉鹦 旦夕之间,变为“墙外人”,只能在门前徘徊,又是那么地凄苦。“墙外”,“楼上”咫尺之间,此时此刻,由于地位的骤变,显得那么遥远,“如隔千重山”。接下来,诗人发出了对离别的感叹。尽管诗人并未点明被休弃的缘故,但可以肯定,诗人认为罪不在己。然而,古代休妻“七出”之说,是无理可谕,亦无法抗拒的。有的休妻行为,简直到令人发指。《诗经》民歌中,就有一篇《卫风·氓》。它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等到她美好年华已过,其夫变了心,将她休弃。在这种打击面前,女子只有自己哀怜自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就是说,男子如果沉迷于爱情,他还可以解脱出来;女子沉迷于爱情,陷入其中就解脱不开了,她除了指斥其夫爱情不像她那样专一外,也别无它法。于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过去的事情不再想,也就这样罢了吧。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所写的弃妇,其痴情程度更令人同情,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长跪问故夫:新人故而如?”尽管其夫认为:“新人不如故,”但事已至此,只能把强烈的隐痛和不平压在心底。《刺血诗》中主人公的遭遇和上述弃妇何其相似乃尔,虽然罪不在己,但都那么痴情。也许,这正是中国女子善良贤慧之所在,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刺血诗》的女子,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被弃后仍执着地追求。其痴情比前两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刺血以明志。后十六句,便集中写她的积极努力以及那种死不罢休的坚强性格。她徘徊来,徘徊去,觉得自己的悲哀,并没有什么人能给以同情和理解,只能靠自己。何况,天晚日暮,于是,她“决意投身返”,并撕下裙裾,写下血书:字字血,声声泪,向其夫苦诉旧情,恳请其夫”收覆水。“如能破镜重圆,她宁愿饱尝鞭抽之苦。否则的话,便”死君前“,”葬君家“,哪怕化成一枝泪下。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下,要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就得要有主人公这种不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从诗人这种果敢、大胆的言行中,可以想像她的性格是何等坚强,字里行间蕴藏着一股不可动摇的反抗力量。当然,“旧情牵人心”,也许只是单方面的,因为其夫毕竟休了她。她的努力显然是难以如愿的。有心难圆,无力回天。
《刺血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字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叙事诗。诗人把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触,把主人公被休弃的前后变化、曲折心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极简练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结构严谨而又自然。在手法和技巧上,诗人成功地汲取了《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营养,表现了长于抒情的风格,并综合运用 了对比、连缀、回复,以表达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音节短促,这都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横溢的才华。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