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风民俗应该流传下去吗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18:20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1-31 14:19
请说出原因,急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1-31 15:11
因该!!!
中国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未于世界第二大国
我们的祖国历经了许多的改变,由最初的原始森林变为了今天的小康设会,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的汗水还包含了他们的智慧,民风民俗就是他们的传承!!!
中国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未于世界第二大国
我们的祖国历经了许多的改变,由最初的原始森林变为了今天的小康设会,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的汗水还包含了他们的智慧,民风民俗就是他们的传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1-31 20:25
应该,因为我们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所以……
- 2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1-31 18:50
民风民俗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一般寄托了古人美好的祝愿和传统美德,就像中国政策打压迷信但不打压宗教一样,民风民俗中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它传承的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青少年教育、道德修养、社会治安等都有益处。所以中国的民风民俗应该流传下去。
- 3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1-31 18:26
民风民俗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与当地的天文、天气、水文、地理等紧密相关。聚集地人们长期生活发展积累下来的生产、生活等经验,便会形成当地的民俗。所以,民俗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合理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演变,有些民俗变得不合时宜,应该有所改良、甚至消除。
比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喝菊花酒等,你自己查一查,都是有来历的。
- 4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31 17:38
在我国古时传说: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由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们的行为,发现了为非作歹的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鬼们都害怕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甚至一看见桃木就害怕。于是,人们为了防鬼,就在门边放上两块桃木板子,以代替神荼、郁垒。一开始是用桃木刻成人型,后来为了省事儿,有人就在桃木板子上画人形,这种画了人形的桃木板子就叫做桃符,也就是对联的最初的雏形。 再后来有人在桃木板子题词,称为题桃符。最初的题词是什么“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还有“有令在此,诸恶远辟”,一类相当于咒语的压邪话。后来逐渐的发展成讲究对仗,文字工致的吉祥话了。 这种做法到了五代时期有了一个发展,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大家公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所以说对联是我国历史文化逐渐演变而来的风俗,后来过年都要贴对联,民间俗称为对子。那么过年为什么要贴对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联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千百年来,不管朝代如何变迁,贴对子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足见对联在人民群众中影响之深。
- 5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1-31 16:24
应当流传下去。
民风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如今的青年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贫乏。
造成民俗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二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对民俗文化的渗透;三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民俗文化的挤压。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学对民俗文化的冷落。长达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尤其文史学科教学长期处于对课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漠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应有的了解,从而导致了当前一代青少年民俗观念的淡漠、民俗知识的匮乏、民俗修养的欠缺、以及整体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渗透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控制中的作用。荀子说: “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就是强调要利用民俗文化,塑造某个民众群体所认同的高尚的个人品质和行为。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华——传统美德。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强民俗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民俗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某个民俗或地区的民俗中,一般都保留了该族或该地区人民的好恶感情和审美情操。能传承至今的民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不少美的东西。在民俗教育中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如介绍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活动,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生活的追求。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用民俗文化教育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可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